,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股市新闻 >> 「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

「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

2020-04-18 23:05:01 来源: 浏览:1
很多人不知道「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是什么意思,没听说过「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下面我们来学习下。 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可以教导学生的,学生好像有一个炒股的,一个科学家,一个杀手 这本可能不是,但也很有意思。超级电脑 作者:疯狂冰咆哮一本非常好

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可以教导学生的,学生好像有一个炒股的,一个科学家,一个杀手

这本可能不是,但也很有意思。超级电脑 作者:疯狂冰咆哮一本非常好看的都市科幻小书,以作者大学时的经历和朋友为蓝本,讲述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陈旭的电脑丢了,于是他想了个法子。 拿一张很厚的纸,用不容易褪色的黑墨水在纸上写上以下一段话: “我的子孙,我是你们的先祖陈旭,现在时间是2006年9月1日北京时间12点07分,今天你们先祖我遭遇了人生最惨淡的事情——在我大学开学的第一天,我价值八千块钱的笔记本电脑被偷了。如果你是我的后辈,那就帮先祖我做点事情吧。 如果你们那个时代已经出现了传说中的时光机,那么请寄一部笔记本电脑到我现在所处的时间段,地址是XX省,XX市合协大学14栋楼207寝室。” 一分钟之后,一台来自未来的电脑从天而降…… 本书有精彩的校园生活,飞扬而美丽的女孩儿,那些精彩的、难以忘怀的回忆,那段我们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

炒股的科学家:怎样看待网上教人炒股的专家?

我有个杭州的大朋友,券商的,经常上电视,熊市的时候券商不让开空调省电费,冬天,天天冻的半死,挺老实的大哥
有一次大跌了,晚上有节目,在我们四人小群里慌张,“这说啥啊一会”。
我们三个帮他编场面话,上了电视就hold住全场了,头头是道。
我爸说以前就看过他在浙江台,后来我爸就不看股评了

————————
以上全是废话
股市的长篇大论很多都是废话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
补充:现在他水平比以前好很多了,出来单干了,已经不去挣那几毛钱了

炒股的科学家:是否真的存在那些平时炒炒股、一年几千万的牛人呢?

用我自身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炒股十几年了,经历了股市的风风雨雨,从当初的毛头小伙到现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生活得还算有模有样,这一切都是股市给以的。  

 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现在股市的看法。希望投资者多多支持

  有朋友可能会认为一年3000多万了不起呀,出来炫耀,其实真不是,这点钱在深圳也就刚刚小康生活,随便关内一套房1000多万,哪怕关外现在的房价也是5到7万,一套也得大几百万的,大城市有钱人太多,没有个三两亿都不敢说自己有钱,穷苦出身的孩子能够在这繁华的都市安个家,已经非常感谢上天的眷顾!


清贫难忘的农村时光

  我出生在西部的一个农村家庭,自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是一片贫穷。老旧的泥砖,乌青的瓦片,嗡嗡作响的电风扇和布满灰尘的昏暗电灯是家里仅有的电器。小时候经常是放

  牛割草,插秧拔花生什么的,所以晒得黑黑的,但也还算壮实。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水泥工,有活干就跟着工头去干活,没活干就待家里干农活,一年下来转不到多少钱。父亲

  身体不是很好,他小时候经常填不饱肚子,后面落得胃病,痛起来挺严重的。我曾挺父亲的工友说,有一次父亲胃痛,蹲着休息了一会,然后用条毛巾绕着肚子打个结,继续

  干活。我每次听到这些都偷偷地跑到没人的地方抹眼泪。父亲是从来没跟我们兄弟姐妹说过这些的;母亲 常年在家里做农活,每天起早贪黑的,非常勤快。家里6个兄弟姐妹

  ,我排行老三,也是学习最好的,所以平时更得到母亲的疼爱,经常吃饭时有肉时,都使劲往我碗里夹。 大姐和二哥都是读完初中就辍学,大姐去广州的一个超市做收银员,收入不高,我读高三的时候,经常是不是寄个几百块回来给我,说让我在学校吃好点,买点复习资料。二哥则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偶尔镇上有人建房或修路的就过去帮忙,多少能赚点,可以补贴家用。由于家里穷,免不了要遭受很多人欺负和白眼。父母亲都是本分的老实人,常常都是吃亏的。记得有一次,家里的花生地被别人家的牛给拱了,父亲看见了,跑过去驱赶牛,结果放牛的人推搡父亲,说吃点花生怎么啦?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许穷人无论是在农村或者城市,在古代或者现代,都是要被欺负的。


 母亲常常跟人讲,养这么多个小孩,总得要有个把以后能读上大学,到城里工作,不用天天在田地里风吹日晒的,也好让这么投资者子人有个盼头!我知道,母亲把很大的希望放在了我身上。我学习也很用功,学习成绩也经常排在年级前5名,2001年,18岁的我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东部沿海的重点本科,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家里人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给他们长脸了, 唯一愁的就是我读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跟亲戚朋友东借西借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很清楚上大学的学费来之不易,所以我暗下决心:去了学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同时努力在外面做兼职赚钱,自己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大学里,我除了上课,常常在在外面做兼职,在大街发传单,帮快餐店送外卖,给中学生做数学家教,在超市门口为康师傅方便面做促销......经常一天要做两三份兼职,周末更多,最多的一天做了5份兼职,从早上的5点忙到晚上2点多,整个人感觉要累散架了。大学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排在班级第二,手里攒了8000多块, 大二的学费和生活费够了。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课程已经很少,空闲的时间更多了,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兼职做手机促销的时候,听见2个客户在聊股票行情,当时就觉得股票挺神秘的。不久就看到上面提到的高中生炒股巨亏跳楼的报道,让我觉得很震撼,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然后我就跑到图书馆借了基本关于股票的书籍来看,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叫《日本蜡烛图》,我被股票深深吸引住了,感觉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我当时觉得自己找 到了一条发财的路子,于是拿着自己辛苦打工赚的8000多块钱全部投入股市,摩拳擦掌,觉得自己要大展拳脚一番。



  很不幸,2004年大盘从最高点1783一路下跌,仅过了一个月,账户就被腰斩了,只剩下了5000多块,亏了2000多,这可都是一分一分攒出来的血汗钱呀。天呀,怎么可能,我都是按照股票书籍上面的技术指标进行买卖的,金叉买死叉卖,10日均线上穿20日均线买,下穿则卖,最后为什么还是亏钱呢?我就是不服,我一定要搞清楚股市的涨跌规律。于是我开始疯狂地阅读股票投资、股市名人传记等相关书籍,到大四毕业的时候,我基本把能在图书馆找到的和读得懂的股票、投资理财类书籍都读了个遍,大概有300多本,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当时也有很多投资类的书籍涉及到比较高深的统计、经济知识,我是看不懂的,就直接跳过了。期间也常常心里痒痒的想重新杀入股市,但是大盘趋势一直向下,没有很好的机会;其次,手里的钱也并不宽裕。我知道自己以后有钱了,肯定会重新进入股市的。在股市里,往往不看你这几天能赚几个点,而是要看谁活得更长久,因为机会一直都存在,大牛市也肯定会不断延续出现,而如果你不在这个市场了,这一切都会和你没有一点关系,因为你已经出局了。身边有朋友曾经和我抱怨,哎呀,06、07年的大牛市没抓住,14、15年这一波也没抓住。我只能呵呵。。。。。。我想说的是,牛市来临之前你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充足的弹药,理念的调整。下一波大牛市会是什么时候呢?鬼知道呢,但是你拿一把尺子去丈量欧美、日本、台湾、A股,丈量时间跨度,我想你心里肯定会有数的。



  我也是后面才慢慢想通初入股市的新手为什么容易亏钱,沦落为各路庄家喜欢割杀的韭菜。新手一般喜欢追涨杀跌,频繁操作,今天买的股票恨不得明天就大涨,不涨就立马割肉卖掉,继续追涨其它股票,而长得很凶的股票自己买进后就跟中邪一样,成为了一潭死水,一动不动。邪恶点的股票,今天涨停,明天就跌停,你要是追涨进来就等着吃板子,套你没商量。

  大盘在2005年6月初跌到998点,跌出了历史大底。但当时临近毕业,事情挺多的,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忙得晕头转脑的,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股市里。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深圳的一家证券公司做股票经纪人,其实我还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是当时觉得应该找一份离股市更近的工作。有些东西真的挺奇怪的,如果一个喜欢某样事物,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会千方百计地在生活中去靠近。从2005年6月的998点到2007年10月6124点,中国股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一波牛市。我有幸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均线所反映的是市场平均价格走向。这一点灵感,是我从《完美的群体》中明白的,作者以蚂蚁、蜜蜂、蝗虫、鱼群为例,讲述了复杂系统是如何在简单规则的作用下,表现出高度的群体智慧的。而市场当然就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每个交易者,都是一只蚂蚁,或者说,价格粒子。价格的移动,可以看做一群鱼的游动,这些家伙时而上,时而下,表现似乎不稳定,但内部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是避免碰撞受伤,第二是沿着平均移动方向,第三是向最靠近自身的同伴靠拢。均线是什么,正好是第二条,平均移动方向啊。其余的两条,是补充策略,所谓的避免碰撞,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作为一个价格粒子,你游反了,就会出现亏损的伤口,这其他人撞的。再者,你要向同伴靠拢,就是说,人家突破均线了,你就快跟上,跟踪就好,别的甭想了。所以,简单的一根线,其实是解释了大自然的天道的,你震惊吗?我震惊了,如果说,上帝设计的其他孩子,如蚂蚁、蜜蜂、蝗虫、鱼群、角马群(我们人类,做为一个整体,和他们一样的哦,生物学家已经证明了,人类社会就是个复杂系统),都在用这一法则,并成功沿袭了亿万年,上帝的设计,你觉得,会是垃圾的吗?天道就在眼前,还需要担忧吗?如果你弃之不用,说,我能开发一个比上帝还***的法则,那就不淡定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教我一招技巧,然后让我的资金赶紧翻几倍,我表示做不到,呵呵!我上面说的对均线的理解,都是我在经过这些年深刻的思考与实战后,细嚼慢咽后吐出来的东西。有时,降低盈利预期,你才能轻松赚到钱。(你盯着别人的高额利息,别人盯着你的本金。)哈哈,这是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说说趋势跟踪思想的科学性。我们还是从鱼群里来获得灵感好了,投资者都看过动物世界里海洋深处的鱼群,比如说沙丁鱼,成千上万的鱼儿聚集在一起,成一个变幻莫测的群体形状,好像是无数个粒子组成个一个整体,我们将每一条鱼看做一个粒子,每一个粒子看作一个可以传递信息、引起位置移动并形成扩散效应的细胞,那无数个细胞的结合体,自然就会拥有单个粒子无法具备的智能,就像我们的大脑,每个细胞都是很简单的,但是亿万个细胞组成大脑,就可以思考和应对问题了。

  从单个鱼儿的角度出发,跟着鱼群,是最有利的,他不是因为爱集体,也不是恋家,而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这样最有利于觅食,是吧,一个集体,一万条鱼发现食物、占据食物、同敌人争夺食物的能力,显然比自己单打独斗强,但是,鱼群不会从早晨出发,就直线奔往餐厅,今天的饭在哪里?不知道,先出门再说!大致的方向是有的,具体的位置就随着走随着找,这个是没法确定的,但是不确定中又有确定,怎么讲?如果完全不确定,鱼群就饿死了,不会繁衍下来,所以,具体的、单独某次的聚餐地点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找,只要以群体的方式去巡逻打猎,确定是一定能在某地方、某时间,吃上饭的


  这个微观上的不确定和宏观上的确定,二者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就是寻找。

  寻找,意味着什么?——消耗,对体能的消耗,这就是成本。

  如果说,我作为一条鱼,觉得,付出这些消耗,陪着你们没头苍蝇似的晃来晃去,做很多无用功,是对我体能的无谓消耗,是成本的无谓浪费,那么,离开集体,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实际这是不可能的,当我把这个成本完全节约下来,貌似我是省钱了,但是,作为个体的小粒子,在信息流几亿万倍于自身的深海里,想要持续一贯地自己找饭吃,并逃避天敌,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完全节约了成本的代价,就是把收益,也完全节约掉了!

  所以,留在集体里,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有些成本,但成本并不可怕,因为总是会有饭吃,吃了饭,获得了更多体力,抚平了已经付出的成本,也为下一阶段的成本支出,做好了储备。

  就这样,付出、获得、获得、付出,永远不间断的循环,很明显,获得肯定是大于付出的,否则这个循环就会越来越萎缩,以致消亡。

  而实际并没有,反而发展壮大,所以,实践证明,这是最理想的、进化所选择的最好的生存、发展策略。

  对单个粒子而言——跟踪集体趋势——就是这样。

  这就像一个交易者,如果将每一根K线看做一某时间点,鱼群的移动位置,则移动平均线就是集体的平均趋势。

  K线在均线上下,反复地突破、假突破,就好像鱼群晃来晃去,一会左,一会右,莫衷一是。

  作为交易者,此时就是反复止损。

  作为一条鱼,就是跟着晃来晃去,额外付出体力。

  跟着平均走势的鱼儿,最终会吃到饭,补充了消耗掉的体力。而跟着均线操作的交易者,最终会获得收益,抚平了震荡中假突破导致止损而失去的钱。

  但,没法子,只能这样,这就是应该做的。

  看上去最傻的,就是最聪明的。


  一根均线,运用到出神入化的时候,你就能赚钱,并且非常轻松。如果你看到某人同时使用十几个各种不同的技术指标,任何一个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今天使用均线,明天用乖离率,后天用MACD,这个人多半是个亏货!

  记住一点,专注,专注,再专注!

  这是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适用的准则。

  一根均线用到极致,要做到各个层面都能深刻理解吃透,没花个几年时间几乎不可能。那些花费个一两天就觉得自己完全搞懂均线系统的人,我想说的是,嘿,哥们,你只是看树上的小鸟在地上的倒影,离逮住它还差得远呢!


 其实 股票, 有三点,如果你学会 你就可以纵横股市了

  1,学会高概率下单(行情不好就空仓)。 2,洞察庄家手法,意图(跟庄)。 3,心态良好

  所谓高概率事件。 简单的来说,就是牛市或小牛的时候才介入操作。 风险和行情徘徊不明朗的时候,或者像现在这样大行情,不熊不牛。那就应该空仓,因为现在不是高概率事件。


写的有些混乱,先到这里, 待续...

————————————————————

2017.0129日更新:

 投资者关注的是"术",想知道今天买什么牛股,而我想表达的是"道",其实关键是有正确的交易理念,和对交易本质的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圣杯","圣杯"不是指某种交易方法,而是你的内心怎样平衡亏损和盈利的状态。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很多道理和方法投资者都知道,但是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看上去只差一小步,但这一小步比投资者想像中要大的多。如果投资者都可以做到就不存在二八法则了。


(继续我的经历故事)

  三、初入职场,搏击股海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是属于年轻人的城市,这里充满机会,也充满挑战。走在大街上,坐公交车,到处都是二十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行色冲冲,都怀揣着梦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当时深圳地铁只有一号线开通,并且只是开通从罗湖到南山的一小段,其他线路都没开通。所以,出行基本都是靠做公交车,那时我在深圳关内上班,住在关外(深圳由于历史原因,特区划分为关内和关外),每天早上从关外做公交车到关外上班。但是深圳人真的是太多了,一班公交车人永远是满满的人,门口都是挤满人,不管男女,都是胸贴胸,背贴背的,哪怕是这样,能挤上车已经是万幸了。不少女孩子都被挤得哇哇的哭,跟挤咸菜似的,这丝毫是没有夸张的,我说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包括现在深圳地铁每天早上、晚上上下班高峰期一样是很挤的。曾经有辆公交车从关外去往关内的高速路上,车门被挤开啦,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跟深圳大把的机会相比,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刚开始工作的第一年,由于工资并不高,除去房租、生活费,所剩无几,也就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股市。但由于工作的缘故,天天都在关注股市行情。由于工作本身就属于证券行业,所以平时工作、生活接触的同事、朋友、客户都是多多少少和股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如果你想做某件事,但是条件暂时又还不具备,那把自己置身于要做的事情相关的环境中,我也算是误打误撞这样做了,呵呵!如果你以后想做餐饮,开餐厅,但是现在条件又不具备,但最好你现在就先去一个餐厅打工,先在这个行业混着,耐心等待其他条件成熟。


  深圳真的是一座有钱人的一线城市,工作的时候接触的客户,或者同事接触的客户,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呀。动不动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投入股市,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以前在老家的时候经常听人说哪里哪里有个包工头很有钱,身家几百万哦,那时觉得人有个几百万就不得了啦。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见识增长,眼界开阔吧!那时开始,我也在心里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赚个几百万,几千万!

  所以说,人还是要有目标的,哈哈.


  工作的第二年,由于积累了一些客户,工作业绩也越来越好。投资者都知道,在证券公司上班要想多赚钱,就必须是你手上的客户资金量大,交易量大,然后再从客户的交易手续费里面拿提成。刚好那段时间股市行情也非常给力,工资和提成提高了不少,也就攒了一些钱。2007年过完年,也就是3月初的时候,我把攒的5万元全部杀入股市,当时大盘在2800点左右。到了8月份大盘来到5000点的时候,我的资金已经积累到16万左右,当时感觉市场似乎要到顶了,但不少股评家抛出了牛市一万点的观点,股市热情依然高涨。我相信,股票哪怕涨到10000点,肯定还有人看多到20000点的。这都是人心呀!!!连70多岁的老奶奶都抛到证券公司询问怎么开户,扫地的阿姨、菜市场卖菜的大叔天天都在关心股市涨跌。

  股市肯定是已经存在泡沫了,但是距离泡沫破裂还有多远多久,谁都不知道。你不能因为存在泡沫就远离股市,行情这么好,天天看着股票往上涨,账户里面的数字不断创新高,谁愿意离开呀。毋庸置疑,风险肯定是在不断增大,我当时就用便签纸写上:“警惕警惕”四个字贴在我住的房子洗刷台的镜子上,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都能看到。我当时已经是从股市挣到了一些钱,但是还想挣更多呀,每一个进入股市的人不都是这种心态吗?赚了1万,想着啥时候能赚10万,赚了10万,又开始盘算赚100万。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很清楚地记得07年坐出租车的时候,开车的师傅一路上都是在喋喋不休地谈论股票,仿佛自己都已经是一个职业操盘手了;大学校园里面,很多大学生没什么钱,三五千块也是急匆匆地杀入股市,更有甚者,几十个同学每人凑个几百,然后让某位同学操盘,也是风风火火地闯入股市。开车师傅没有心思开车了,大学生没有心思读书了,都想着怎样在股市里面发财,太疯狂啦!这或许就是泡沫不断吹大的加速期。你想想看,如果说一个妓女都觉得接客没意思了,不如炒股来钱快,股市的风险是不是就已经很大了呢?曾经某本书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在证券公司看门口的六七十岁的老大爷,炒股一直都赚钱,并且都能成功逃顶。如果公司门口停放的自行车、电动车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他就要开始卖出股票啦。仔细想想,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的,骑自行车、开电动车的人一般都是处于社会底层,这些人群一般都属于低收入人群,当他们也想跑进股市捞一把的话,往往就是割韭菜的时候,呵呵!市场就是这么的残酷,不可能让大多数人赚钱的,能在股市赚钱的,永远只是一小撮人。股市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怀揣着发财梦,离开的时候大多都是带着遗憾和不甘。


  2007年的时候,当时觉得市场或许5000多点到顶,或许8000点,又或许10000点,但是顶部在哪谁都不知道。事后,我们知道6124点成为了历史大顶。然而,如果你身在其中的话,根本很难去预测或者判断的。如果当时大盘指数上冲到8000点,你5000点就跑了,是不是很可惜呢。唯一能判断的是股市趋势依然是向上的,所以必须得跟着趋势走。无论对错,跟着趋势走,就一定不会错。一旦趋势发生改变,就得果断撤退,哪怕是砍手砍脚也得撤,决不拖泥带水。


  不想错过股市的泡沫加速期,那必然就要承担越来越大的崩盘风险。大盘涨的时候疯狂,那么跌的时候肯定更加疯狂,必将尸横遍野呀。我当时就警告自己,如果一旦有明显的不对劲,就必须果断离场,不许恋战。仅有的16万资金再次全仓杀入股市,现在想来,当时的胆可真大,几乎是玩命似的搏杀。有多少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大盘在最高点6124点后连跌4天,最低跌到5654点,然后反弹了2天,我在反弹到5800点的时候清仓离场。还是挺庆幸的,当时要是不撤退,后果不堪设想呀。

  当时我的资金到了28万,收益还是不错的,算是死里逃生吧。之后的一年大盘一泻千里,一直跌到1664点。这期间,真的是尸横遍野,白骨累累呀。跳楼的,自杀的,疯狂的喜悦过后,就是疯狂的悲伤。6000点跌到4000点,就有不少人开始抄底了,然后跌到3000点,很多精明的股市老手也开始大肆抄底,当股市继续跌到2000点的时候,投资者都彻底绝望啦。什么叫绝望?就是你和他谈起股票,麻木了,没感觉了,对市场没有了信心,哪怕就是一点,都没有。


  期间我采取了超短偷袭战术,玩超短线,逮住机会咬一口就跑,持股往往只有一两天,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买进股票,如果有利润,立马跑,不涨或者下跌,也要快速砍仓。如何选股,如何建仓,如何砍仓,一整套完善的短线体系。这种手法对选股方面就极为严苛。必须是强势的,价量齐涨,具有瞬间爆发倾向的。在大盘一片绿油油的情况下,依然有所斩获,获得50%多收益,资金到了40多万。

  从2008年11月的1664点到2009年8月的3478点,大盘翻了一倍多。我当时抓股的命中率出奇的高, 命中率高达90%,资金达到了100万左右。(很多短线手法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都是不错的了,只要及时止损,严格执行操作策略,还是可以活得很滋润的)第一次达到百万资金,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也才刚刚大学毕业三年,不少同学每月还是拿着三五千的工资,没有方向,人生迷茫,我算混得还可以了,呵呵,同学都挺羡慕的


  手上有了百万资金,不多也不少,我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在股市生存了,在证券公司的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减少了看盘和操盘时间。所以就选择了辞职,从此走上了职业操盘手的道路。这是一条不归路,进来的人就很难再走出去了,里面充满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一直觉得,人这辈子短短几十年,能够做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真的是太幸运了。我就是喜欢股票,喜欢操盘的刺激感,所以,我是幸运的。

  深圳的股票投资圈非常的活跃,经常有各种交易者的聚会,我也常去参加,因此认识了不少股票投资牛人,其中有几位是90年代初中国股市刚推出就进入市场的,现在都是几亿的身家,开着几百万的豪车,拉风得很。他们由于资金量大,基本都是长线操作,一只股票可能捂个三五年都是常事。也有部分是做中短线的,在一幢豪华的别墅里,几个操盘手带着几个助理,听从指令,键盘啪啪啪地响个不停,不断地买进卖出,赚取市场波动差价。每个操盘手的风格不同,有的擅长做T+0,有的擅长做5天以内的超短,有些擅长做小波段。



  有些股票新手可能不明白什么是T+0,股票不是T+1的吗?其实,就是操盘的人买进某一只股票,留有一部分底仓,然后根据这只股票的波动不断地进行买进卖出,赚钱差价。私募或者游资如果短时间快速拉升某只股票,容易引起关注,特别在大盘行情不太好的时候,所以T+0的模式越来越受到这些机构的青睐,不断地让某只股票小范围地涨跌波动,一年来个几次20%左右的幅度波动,这样算下来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一年今年深圳大量涌现了这种T+0的股票工作室,被称为股票操盘工厂。


  当时我就在想,我这100万的小资金要想迅速地滚大积累资金,必须得做中短线,那样投资的机会也多,当然风险自然也大,但只要短线技术过硬,严格按计划执行操作,股市或许真的就成为提款机了。并且在大盘趋势下行的时候,中长线基本是亏钱的,而短线和超短线只要把握好机会,采取麻雀战术,还是能有不错收益的。

  当时认识了同在深圳也是做短线的4个股友,我们组成了深圳“短线五虎”,名字有点唬人啦,哈哈!其他四个人现在也都混得不错,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我在这就不说他们的真实名字了,用他们的小名或者花名替代。我想想哈,看先介绍哪个好。。。



  我们几个股票短线爱好者共同在股市携手搏杀的日子,现在想来还是挺怀念的。每天早上一开盘,我们就犹如豹子游走于草原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就一哄而上,狠咬几口,待其援兵到来之前火速撤离。短线第一法则就是安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有利润就要做好时刻撤退的准备,不要轻易让盈利的头寸变成亏损的头寸。看好某只股票,基本会倾巢而出。但由于大盘一直低迷,在没有很好机会的时候,我们基本潜伏不动,静等时机。


  有的技术指标都是基于历史数据统计,然后总结出来的。而所有的炒股秘籍、绝招、技巧也是如此,股票走出某一形态,历史数据显示,100次有80次是上涨的,20次是下跌或者横盘的,那么当我们碰到这一符合条件的形态后,应该买入还是卖出呢?毋庸置疑,肯定是买进建仓。80%的概率,只要出现这个形态,然后你每次都买进,长期下去,你必然是赚钱的。因为历史往往都是在重复的。如果你拥有几十个这种绝招,然后熟练掌握,吃透并能灵活使用,每一种绝招都能维持80%以上的胜率,然后严格执行买卖策略,保持平稳心态,你觉得你炒股能亏得了你的钱吗?你觉得你炒股能赚不了钱吗?


  可能有朋友要问,那岂不是所有炒股的人都能赚钱了?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呢?

  首先,要整理出大量的这种历史数据,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做的,并不是三两天就能统计出来的,有时一个招法一两个月都还不一定能统计、调试出来,何况是几十个呢;其次,就算你都知道了这些统计出来的所谓绝招,你就能灵活使用吗?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再次,很多人是无法严格执行操作策略的,很容易错失战机;

  最后,心态很重要,没有长期在股市煎熬的经历,也是很难摆好心态的,不是说你想自己心态好,就能做到的。当你深陷其中的时候,你又会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


未完待续...

更多内容请看工众号:简投通

炒股的科学家:怎么看待明星挣钱比科学家还多的,为什么?

明星就像你把钱拿去炒股

科学家就是把钱存到银行

炒股是有风险的没有后期保障

银行是稳赚不赔且有后期保障

科学家让科学离名利远一点!

科学家之间的战争,其所产生的后果要比军事上的战争复杂得多:如果战争双方的重点在于争名逐利,那么必将阻碍想象力的发展,造成科学的停滞不前;如果战争双方的重点在于寻求真理,就会推动想象力的飞跃,使科学更上层楼。

科学家作为一个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群体,似乎与名利二字没有任何关联。比起商场的尔虞我诈、政坛的黑幕重重,学术界似乎就像是一潭清泉,没有勾心斗角的彼此倾轧,也没有费尽心机的打击报复,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探讨与专心致志的研究。

然而人无完人,即使是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为了名利而互相打压,结果导致了科学本身的损失。

私心误国——牛顿使英国数学停滞百年

对微积分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听说过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这个公式是微积分学的基础,它第一次将微分与积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表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微分与积分是互逆的运算,从此给数学界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展开剩余87%

虽然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以牛顿和莱布尼茨二人之名命名的,但是它并不是两人通力合作的成果,相反,是他们一前一后分别独立发现了微积分。然而,莱布尼茨的一次访英行动,使二人的原创权陷入了长久的纠纷。

莱布尼茨(1646~1716)比牛顿(1642~1727)小4岁,是当时德国最着名的科学家,20岁出头便名满天下。和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一样,莱布尼茨也想到处挑战一下数学界的“高手”,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1673年,他来到科学重镇英国,英国皇家学会派出迎战的代表,正巧是牛顿的好友科林斯。

科林斯本来并没把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放在眼里,然而在一番唇枪舌战中,莱布尼茨却妙语连珠,说得科林斯哑口无言。看着对方傲慢自大的样子,科林斯的气便不打一处来,于是他拿出了牛顿锁在柜子中的手稿——上面写着牛顿关于微积分的一些经典推理——打算灭灭莱布尼茨的威风。莱布尼茨接过手稿,一看之下不禁大惊失色。他为牛顿的奇思妙想而折服,一声不吭地回到了德国。

这件事本来应该到此为止了,然而到了1684年10月,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微积分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莱布尼茨采用了比牛顿原稿中简洁得多的微积分符号,而其表达的本质内容却与当年牛顿手稿中的微积分有异曲同工之妙。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很快传遍欧洲,而此时牛顿还从没有发表他的微积分手稿。直到1704年,牛顿才首次完整发表了他的微积分论文。

牛顿一直怀疑莱布尼茨抄袭了自己的手稿,他凭借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地位,以学会的名义起草的一份《调查报告》,矛头直指莱布尼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方抄袭自己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后人在研究二人的手稿时发现,牛顿是为解决物质运动问题而引入微积分的,因此在他的手稿中明显是先有导数概念,后有积分概念;而莱布尼茨则恰恰相反,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手稿中却是先有积分概念,随后才有的导数概念。如果说牛顿仅仅是把微积分当作物理研究的数学工具,那么莱布尼茨则意识到了微积分将会给数学带来一场革命。

由于涉及民族荣誉,一场科学家之间的战争逐渐扩展成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科学界的战争,英国数学家此后开始抵制欧洲的数学成果,并坚持在教学中使用牛顿创造的符号,这使得英国的数学几乎停滞了一个多世纪!

其实,如果牛顿能够不那么看重独创首创之名,他一定能发现莱布尼茨的闪光点——即使他的灵感真的来源于自己的手稿,就凭他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出微积分公式、并且发明出一套实用性极强的微积分符号来看,他就不愧为一个卓越的数学家。由于牛顿的意气用事,使得整个英国的数学界掺入自己的私人斗争,从而停滞数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这不可不说是一件憾事。

利欲熏心——爱迪生目光也短浅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1847~1931)不仅是科学家与发明家,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着名企业家。或许正是因为他企业家的身份,使本该深谋远虑的他变得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爱迪生一生中大大小小的发明无数,最令他骄傲的大概就是白炽灯和直流电了。从1882年开始,他的公司仅仅三年就卖出了20万个电灯泡,然后利用直流电的电力系统来来发电,几年下来,爱迪生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1884年,就在爱迪生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个年轻人拿着爱迪生一个朋友的介绍信,来到了爱迪生的办公室。这个年轻人就是电学天才特斯拉。特斯拉在爱迪生的公司兢兢业业地设计出20多种新型直流发电机的图样,经爱迪生亲自测试,都具有操作简单且电力强大的特点。爱迪生非常满意,到专利局为这些发电机申请了专利,并且投入使用,很快便大赚一笔。可是当特斯拉向爱迪生索要报酬时,他只说了一句“特拉斯,您并不懂美国式的幽默。”并没有理睬特斯拉的要求。

爱迪生虽然在科学事业和发明创造上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人才,然而在做人方面却不算成功,他为了节约一点成本,就这样将一位天才科学家推离了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短见,给了特斯拉海阔天空的机会。在企业家乔治·威斯汀豪斯的支持下,特斯拉来到西屋公司开始了自己对交流电的研究。不久之后,能够实际应用的交流电发动机问世了,以其功率大、损耗小、传输距离长、变压简单的优点,很快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交流电的出现直接威胁了爱迪生所经营直流电的生意,因为使用直流电实在太多的缺点和限制。直流电不利长途传输,每隔1公里就要增设发电站;使用直流电价钱亦较为昂贵,并且效能也远远不及交流电。在严重的生意利益威胁下,爱迪生开始大肆抨击特斯拉。

首先,爱迪生利用大众的无知与自己的权威效应,大肆宣传交流电的危险性。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一观点,他专门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实验室,雇佣小学生到街上去抓小猫、小狗,将其置于1000伏的交流电下残忍的电死,形状极惨!这使得公众不由得对交流电感到莫名惶恐;其次,爱迪生还对特斯拉本人进行人身攻击,称他为“异端科学家”甚至“伪科学家”,不少不明真相的民众都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恶意的攻击只能蒙蔽人们一时,原本在电流大战中稳居上风的爱迪生,终于在竞争芝加哥世博会的照明项目时败下阵来。在世博会上,特斯拉使用一个总的交换机,数个多相发电机,升压器、传输线、降压器等系统装置成功点亮了9万盏照明灯,并在大会现场以自身为导体,在手指上点亮了一枚灯泡。自此,对交流电实用性与安全性的质疑声便烟消云散,而交流电也逐渐取代了直流电,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电力来源。

爱迪生与特斯拉的电流大战最终是以特斯拉的完胜而告终,这说明新生事物在经历曲折后必将取代旧事物登上历史的舞台。然而由于“正统”科学的代表爱迪生对特斯拉的百般刁难,这位百年难遇的奇才最终还是在贫困潦倒中郁郁而终。因为一己私利便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与自己相反的想法和观点,无疑是科学进步的最大阻碍。

和牛顿与爱迪生为名利遮蔽了双眼不同,希尔伯特与布劳威尔的战争则完全起源于二人在学术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只是随着学术论战愈演愈烈,希尔伯特终于无法忍受布劳威尔的“挑衅”,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压制布劳威尔。

假公济私——希尔伯特开除布劳威尔

希尔伯特(1862~1943)是20世纪初最着名的德国数学家,他因为发明和发展了大量的思想观念(例如:不变量理论、公理化几何、希尔伯特空间)而被尊为伟大的数学家。布劳威尔(1881~1966)则是一位比希尔伯特小近20岁的荷兰数学家,在拓扑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他强调数学直觉,被视为直觉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这两位科学家在结识依始,关系可以说是非常融洽。布劳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希尔伯特时,称其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数学家”,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欣赏;而希尔伯特对布劳威尔也是惺惺相惜,甚至为当时没有经济来源的布劳威尔推荐了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的职位。

然而随着他们在数学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直觉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布劳威尔认为,原始的直觉才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先于语言、逻辑和经验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的,因此形式逻辑体系只能做为一种描述手段,而不能被当做数学的基础。在布劳威尔的理论当中,大量古典数学中的成果被摒弃和否定;希尔伯特对此却深觉不满,他认为古典数学是“我们最有价值的宝藏”,它所表述的是一种“有成效的概念结构和推理方法”。

原本,希尔伯特与布劳威尔还能在学术范围内理性地对话,但是布劳威尔对“排中律有效性”(排中律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的否定成了使二者间战争正式打响的导火索。布劳威尔在《论逻辑原则的不可靠性》一文中提出了对排中律的怀疑,认为“将排中律用作数学证明的一部分,是不允许的。”排中律是间接证明法的基石,更是希尔伯特一直以来坚持的证明法。当他看到布劳威尔对排中律的强烈否定后,终于忍无可忍,回应道“把排中律排除在数学之外,就像禁止拳手使用拳头。”

1914年起,布劳威尔开始在《数学年鉴》杂志工作,希尔伯特则是杂志的主编之一。或许过于倚仗自己的才华,布劳威尔一直没将自己与希尔伯特的争斗放在心上。直到1928年的秋天,他敬重的对手和上司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亲爱的同事,从今往后,我们将放弃与你在编辑《年鉴》上的合作,因此也把你的名字从刊名页上删去”。

布劳威尔被这巨大的打击惊呆了,被辞退一事令他大病一场,等他能从床上爬起来,他就给自己的同事写信,声称“希尔伯特在头脑不健全的时候发出的”,他甚至给希尔伯特夫人写信,希望她能让丈夫改变想法。然而希尔伯特却早已下定了决心,用此事给了布劳威尔一个下马威。

希尔伯特的假公济私,使得布劳威尔遭受到人生中最重大的打击,同时也将自己由布劳威尔的“对手”升级为他的“敌人”。这次希尔伯特对布劳威尔打压的结果,就是直觉主义数学日渐式微,现代数学的创新精神衰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大科技

以上就是「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本站学习更多的「炒股的科学家」一本小说,主角拥有系统,是知识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