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股市新闻 >> 近年香港新股上市发行情况简析及思考

近年香港新股上市发行情况简析及思考

2022-03-26 17:15:52 来源: 浏览:1

近年香港新股上市发行情况简析及思考原创  小菜几碟  小菜几碟杂谈  2022-03-24 20:47:51

收录于话题

##港股 #IPO #上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新冠疫情、中美摩擦、地缘政治之争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范围显著增大。这些因素给全球资本市场的局势也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一个基本不变的趋势是,全球IPO市场展现出稳定的韧性,全球IPO数量及融资额持续攀升,并且逐步形成了新的态势,称之为全球IPO市场的“三足鼎立”之势。

 

一、2021年香港IPO的整体表现

2021年,尽管市场出现多种不确定因素,包括疫情持续肆虐、出现变种病毒、通货膨胀以及监管变动,但由于美欧先后释放超额流动性,市场流动资金充沛。受美欧“水位”的推动,全球IPO市场的募资金额和上市宗数均有所增加。2021年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IPO宗数合计2227宗,募资总额约为4330亿美元,分别相比2020年增长49%和增长55%。

而香港受新冠疫情与内地通过受阻以及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21年香港IPO从数量到规模均有所回落,全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企业总共110家,比2020年的140家减少了30家,降幅约21%。IPO募资总额约456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512亿美元,下跌了约11%。2021年,超大型及小型新股数量下降明显,超大型股数量下降是整体融资额下跌的主要原因。2021年新股上市速度自第二季度起便开始放缓,而从目前(2023年第一季度)来看,由于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冲击,新股上市受阻比较明显。预计今年整体IPO数量及融资将会继续回落。不过由于2021年12月,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港版SPAC制度,第一季度已有多家知名投行和基金公司递交申请,部分已经获得通过,该部分将可能弥补新股募资额的缺口。

 

二、新经济特点非常明显

由于2018年港股新政的正面效应持续发挥作用,2021年IPO的特点更加明显,更多新股使用新上市制度规则上市,包括以不同股权架构形式实现IPO,以及未有盈利/收入的生物医药新股在主板挂牌等等。

2021年5只超大型新股(快手、京东物流、百度、哔哩哔哩、小鹏汽车)上市推高前五大新股的融资规模至约179亿美元,当中4只以不同股权架构(即同股不同权)上市且为新经济新股。此外,中概股回归是香港上市企业中一个重要的板块,2021年一共有7宗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的案例,总募资额约为约122亿美元,占市场募资额的约27%。生物科技(生命科学)企业在香港的IPO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自从2018年香港联交所颁布新政以后至2019年底,采用新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14家,2020年全年也为14家,而2021年全年新增20家,全年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募资总额约为66.7亿美元。香港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科技上市集中地,全球最重要的生物科技资本市场。且据笔者与香港诸多投行的接触所了解,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停靠于香港投行、产业资本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锚定生物科技准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为投资标的。

我们再看一下新股的行业属性:


从过往两年IPO募资额的前三位来看,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2020年第三位的是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相关行业,占总募资额的21%,2021年第三位是工业市场相关行业,占总募资额的12%。反映了基建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由于国内政策的引导,在资本市场呈现明显的萎缩。而国内对高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政策性导向,也相应的产生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业相关行业,以及医疗保障及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其募资额已经超过市场总募资额的60%,香港联交所以往备受诟病的一大特点是以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这一特点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新产业、新经济正逐步成为联交所的主导。

 

三、香港资本市场地位依然稳固

虽然上文提到2021年及今年第一季度香港IPO呈现回落的状态,但香港作为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对比数据:


首先,在过去三年里,全球交易所IPO募资前五名的,基本上是纳斯达克、纽交所、香港联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五个证券交易所在上下跳动。基本上形成了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三个强势区域市场“三足鼎立”的较量。而以前传统强势市场英国伦敦交易所,已经一早被挤出前五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沙特交易所突然“空降”到第二的位置,原因很简单,2019年全球最大的石油集团——沙特阿美在沙特交易所IPO,此次IPO募资256亿美元,成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IPO。

再往前看,实际上2018年香港联交所IPO募资总额已经位列全球第一位,总额约为2865亿港元(约等于367亿美元)。该数据在2019年增长至404亿美元,依然冠绝全球。2020年达到峰值512亿美元,虽然绝对值上去了,但排名降至第二,纳斯达克以578亿美元夺得榜首。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香港IPO募资总额降至456亿美元,低于2019年的水平,位列全球第四。可见,在过去的四年里,香港联交所新股IPO募资总额均处于全球重要市场的前列位置,其募资能力和上市地位持续坚挺。

IPO募资额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是对当地(或腹地)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资本市场的成熟度、资本流通的自由度等方面的综合叠加效应。不得不说,虽然香港地区近年经历了各种风雨,但是在祖国内地(经济腹地)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加持下,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的地位依然立于排头兵位置,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依然发挥作用。同时,内地(上交所、深交所)资本市场的活力也在显著提高。

 

四、内地企业是支撑香港IPO市场的重要来源

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按发行方地区划分的新股数量:


2020年一共有140个新股在香港实现IPO,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新股数量(104个)比例由2019年的60%上升14个百分点至74%,香港及澳门企业的新股数量相应下调11个百分点至16%。剩余的14个新股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国。从IPO募资额来看,比例更是夸张,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贡献达98%,约501亿美元。

2021年“偏科”现象更加明显,全年新股IPO数量为110个,而当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为96个,占全年的87%,香港及澳门的企业下降至9%,海外的仅剩下4%。从IPO募资额来看,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贡献达97%,约381亿美元。

对于香港IPO数据的“偏科”现象,我们的感受是悲喜参半。一方面说明内地企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且更乐意接受资本市场的挑战和洗礼,同时说明国内经济活力得到很好的刺激和释放。但是,另一方面,反映香港澳门地区的优质企业在减少,新股IPO的融资额及IPO数量,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值,都明显的下降。同样的,海外企业IPO的比例和绝对值也都下降,说明海外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意愿降低,则可能逐步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原因是多个因素的叠加,比如香港地区的稳定、美股新的SPAC政策等等,本文在该话题暂不展开。

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但是也担心长此以往,香港对海外其他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将可能影响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的认可度,最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基于各个维度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资本市场在经历着多层次、多维度的转变,虽然也有“闹心”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是向好的趋势在转变。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IPO数量和募资额确实在萎缩,这跟香港近两年受疫情反复而通关受阻有很直接的关系。比如笔者此前接触的已经处于辅导期拟到香港进行IPO的某些企业,因为通关影响了沟通和辅导的进度,企业方的信心有所影响。此类问题,服务方需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和服务方式来挽回企业的信心。

另外,港股的“偏科”现象也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一个国际性的资本市场、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国际化的包容、全球化的格局。为什么香港越来越缺乏对其他地区企业的吸引,根源在哪里?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推出什么样的创新政策?都值得深思。否则,逐步变成内地企业的小圈子,香港资本市场将可能走向萎靡。

从产业来看,国内新兴产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份额已经大幅度提升,一方面跟国内产业机构的转型显现的效果有关,另一方面跟香港联交所2018年的新政有很大的关系,吸引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科技公司前往香港,同时吸引了国际上热衷于生物科技和高科技标的的大资本,形成巨大的资本聚集效应。而由此衍生的市场机遇,将是我们开展跨境并购投资的最好时机。关于2018年的新政,后续以专题进行探讨。此外,中概股回归的市场机遇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捕捉的细分市场。从美股私有化回归港股,甚至回归A股,也由此衍生的从港股私有化回归A股,都可能挖掘到非常优质的标的,盈利效应将会非常显著。因此,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香港资本市场的各类动向,作一个敏锐的资本市场捕手。

 


近年香港新股上市发行情况简析及思考原创  小菜几碟  小菜几碟杂谈  2022-03-24 20:47:51

收录于话题

##港股 #IPO #上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新冠疫情、中美摩擦、地缘政治之争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范围显著增大。这些因素给全球资本市场的局势也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一个基本不变的趋势是,全球IPO市场展现出稳定的韧性,全球IPO数量及融资额持续攀升,并且逐步形成了新的态势,称之为全球IPO市场的“三足鼎立”之势。

 

一、2021年香港IPO的整体表现

2021年,尽管市场出现多种不确定因素,包括疫情持续肆虐、出现变种病毒、通货膨胀以及监管变动,但由于美欧先后释放超额流动性,市场流动资金充沛。受美欧“水位”的推动,全球IPO市场的募资金额和上市宗数均有所增加。2021年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IPO宗数合计2227宗,募资总额约为4330亿美元,分别相比2020年增长49%和增长55%。

而香港受新冠疫情与内地通过受阻以及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21年香港IPO从数量到规模均有所回落,全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企业总共110家,比2020年的140家减少了30家,降幅约21%。IPO募资总额约456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512亿美元,下跌了约11%。2021年,超大型及小型新股数量下降明显,超大型股数量下降是整体融资额下跌的主要原因。2021年新股上市速度自第二季度起便开始放缓,而从目前(2023年第一季度)来看,由于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冲击,新股上市受阻比较明显。预计今年整体IPO数量及融资将会继续回落。不过由于2021年12月,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港版SPAC制度,第一季度已有多家知名投行和基金公司递交申请,部分已经获得通过,该部分将可能弥补新股募资额的缺口。

 

二、新经济特点非常明显

由于2018年港股新政的正面效应持续发挥作用,2021年IPO的特点更加明显,更多新股使用新上市制度规则上市,包括以不同股权架构形式实现IPO,以及未有盈利/收入的生物医药新股在主板挂牌等等。

2021年5只超大型新股(快手、京东物流、百度、哔哩哔哩、小鹏汽车)上市推高前五大新股的融资规模至约179亿美元,当中4只以不同股权架构(即同股不同权)上市且为新经济新股。此外,中概股回归是香港上市企业中一个重要的板块,2021年一共有7宗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的案例,总募资额约为约122亿美元,占市场募资额的约27%。生物科技(生命科学)企业在香港的IPO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自从2018年香港联交所颁布新政以后至2019年底,采用新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14家,2020年全年也为14家,而2021年全年新增20家,全年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募资总额约为66.7亿美元。香港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科技上市集中地,全球最重要的生物科技资本市场。且据笔者与香港诸多投行的接触所了解,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停靠于香港投行、产业资本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锚定生物科技准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为投资标的。

我们再看一下新股的行业属性:


从过往两年IPO募资额的前三位来看,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2020年第三位的是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相关行业,占总募资额的21%,2021年第三位是工业市场相关行业,占总募资额的12%。反映了基建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由于国内政策的引导,在资本市场呈现明显的萎缩。而国内对高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政策性导向,也相应的产生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业相关行业,以及医疗保障及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其募资额已经超过市场总募资额的60%,香港联交所以往备受诟病的一大特点是以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这一特点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新产业、新经济正逐步成为联交所的主导。

 

三、香港资本市场地位依然稳固

虽然上文提到2021年及今年第一季度香港IPO呈现回落的状态,但香港作为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对比数据:


首先,在过去三年里,全球交易所IPO募资前五名的,基本上是纳斯达克、纽交所、香港联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五个证券交易所在上下跳动。基本上形成了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三个强势区域市场“三足鼎立”的较量。而以前传统强势市场英国伦敦交易所,已经一早被挤出前五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沙特交易所突然“空降”到第二的位置,原因很简单,2019年全球最大的石油集团——沙特阿美在沙特交易所IPO,此次IPO募资256亿美元,成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IPO。

再往前看,实际上2018年香港联交所IPO募资总额已经位列全球第一位,总额约为2865亿港元(约等于367亿美元)。该数据在2019年增长至404亿美元,依然冠绝全球。2020年达到峰值512亿美元,虽然绝对值上去了,但排名降至第二,纳斯达克以578亿美元夺得榜首。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香港IPO募资总额降至456亿美元,低于2019年的水平,位列全球第四。可见,在过去的四年里,香港联交所新股IPO募资总额均处于全球重要市场的前列位置,其募资能力和上市地位持续坚挺。

IPO募资额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是对当地(或腹地)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资本市场的成熟度、资本流通的自由度等方面的综合叠加效应。不得不说,虽然香港地区近年经历了各种风雨,但是在祖国内地(经济腹地)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加持下,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的地位依然立于排头兵位置,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依然发挥作用。同时,内地(上交所、深交所)资本市场的活力也在显著提高。

 

四、内地企业是支撑香港IPO市场的重要来源

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按发行方地区划分的新股数量:


2020年一共有140个新股在香港实现IPO,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新股数量(104个)比例由2019年的60%上升14个百分点至74%,香港及澳门企业的新股数量相应下调11个百分点至16%。剩余的14个新股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国。从IPO募资额来看,比例更是夸张,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贡献达98%,约501亿美元。

2021年“偏科”现象更加明显,全年新股IPO数量为110个,而当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为96个,占全年的87%,香港及澳门的企业下降至9%,海外的仅剩下4%。从IPO募资额来看,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贡献达97%,约381亿美元。

对于香港IPO数据的“偏科”现象,我们的感受是悲喜参半。一方面说明内地企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且更乐意接受资本市场的挑战和洗礼,同时说明国内经济活力得到很好的刺激和释放。但是,另一方面,反映香港澳门地区的优质企业在减少,新股IPO的融资额及IPO数量,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值,都明显的下降。同样的,海外企业IPO的比例和绝对值也都下降,说明海外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意愿降低,则可能逐步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原因是多个因素的叠加,比如香港地区的稳定、美股新的SPAC政策等等,本文在该话题暂不展开。

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但是也担心长此以往,香港对海外其他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将可能影响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的认可度,最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基于各个维度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资本市场在经历着多层次、多维度的转变,虽然也有“闹心”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是向好的趋势在转变。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IPO数量和募资额确实在萎缩,这跟香港近两年受疫情反复而通关受阻有很直接的关系。比如笔者此前接触的已经处于辅导期拟到香港进行IPO的某些企业,因为通关影响了沟通和辅导的进度,企业方的信心有所影响。此类问题,服务方需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和服务方式来挽回企业的信心。

另外,港股的“偏科”现象也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一个国际性的资本市场、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国际化的包容、全球化的格局。为什么香港越来越缺乏对其他地区企业的吸引,根源在哪里?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推出什么样的创新政策?都值得深思。否则,逐步变成内地企业的小圈子,香港资本市场将可能走向萎靡。

从产业来看,国内新兴产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份额已经大幅度提升,一方面跟国内产业机构的转型显现的效果有关,另一方面跟香港联交所2018年的新政有很大的关系,吸引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科技公司前往香港,同时吸引了国际上热衷于生物科技和高科技标的的大资本,形成巨大的资本聚集效应。而由此衍生的市场机遇,将是我们开展跨境并购投资的最好时机。关于2018年的新政,后续以专题进行探讨。此外,中概股回归的市场机遇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捕捉的细分市场。从美股私有化回归港股,甚至回归A股,也由此衍生的从港股私有化回归A股,都可能挖掘到非常优质的标的,盈利效应将会非常显著。因此,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香港资本市场的各类动向,作一个敏锐的资本市场捕手。

 


近年香港新股上市发行情况简析及思考原创  小菜几碟  小菜几碟杂谈  2022-03-24 20:47:51

收录于话题

##港股 #IPO #上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新冠疫情、中美摩擦、地缘政治之争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范围显著增大。这些因素给全球资本市场的局势也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一个基本不变的趋势是,全球IPO市场展现出稳定的韧性,全球IPO数量及融资额持续攀升,并且逐步形成了新的态势,称之为全球IPO市场的“三足鼎立”之势。

 

一、2021年香港IPO的整体表现

2021年,尽管市场出现多种不确定因素,包括疫情持续肆虐、出现变种病毒、通货膨胀以及监管变动,但由于美欧先后释放超额流动性,市场流动资金充沛。受美欧“水位”的推动,全球IPO市场的募资金额和上市宗数均有所增加。2021年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IPO宗数合计2227宗,募资总额约为4330亿美元,分别相比2020年增长49%和增长55%。

而香港受新冠疫情与内地通过受阻以及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21年香港IPO从数量到规模均有所回落,全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企业总共110家,比2020年的140家减少了30家,降幅约21%。IPO募资总额约456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512亿美元,下跌了约11%。2021年,超大型及小型新股数量下降明显,超大型股数量下降是整体融资额下跌的主要原因。2021年新股上市速度自第二季度起便开始放缓,而从目前(2023年第一季度)来看,由于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冲击,新股上市受阻比较明显。预计今年整体IPO数量及融资将会继续回落。不过由于2021年12月,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港版SPAC制度,第一季度已有多家知名投行和基金公司递交申请,部分已经获得通过,该部分将可能弥补新股募资额的缺口。

 

二、新经济特点非常明显

由于2018年港股新政的正面效应持续发挥作用,2021年IPO的特点更加明显,更多新股使用新上市制度规则上市,包括以不同股权架构形式实现IPO,以及未有盈利/收入的生物医药新股在主板挂牌等等。

2021年5只超大型新股(快手、京东物流、百度、哔哩哔哩、小鹏汽车)上市推高前五大新股的融资规模至约179亿美元,当中4只以不同股权架构(即同股不同权)上市且为新经济新股。此外,中概股回归是香港上市企业中一个重要的板块,2021年一共有7宗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的案例,总募资额约为约122亿美元,占市场募资额的约27%。生物科技(生命科学)企业在香港的IPO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自从2018年香港联交所颁布新政以后至2019年底,采用新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14家,2020年全年也为14家,而2021年全年新增20家,全年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募资总额约为66.7亿美元。香港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科技上市集中地,全球最重要的生物科技资本市场。且据笔者与香港诸多投行的接触所了解,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停靠于香港投行、产业资本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锚定生物科技准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为投资标的。

我们再看一下新股的行业属性:


从过往两年IPO募资额的前三位来看,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2020年第三位的是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相关行业,占总募资额的21%,2021年第三位是工业市场相关行业,占总募资额的12%。反映了基建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由于国内政策的引导,在资本市场呈现明显的萎缩。而国内对高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政策性导向,也相应的产生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业相关行业,以及医疗保障及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其募资额已经超过市场总募资额的60%,香港联交所以往备受诟病的一大特点是以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这一特点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新产业、新经济正逐步成为联交所的主导。

 

三、香港资本市场地位依然稳固

虽然上文提到2021年及今年第一季度香港IPO呈现回落的状态,但香港作为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对比数据:


首先,在过去三年里,全球交易所IPO募资前五名的,基本上是纳斯达克、纽交所、香港联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五个证券交易所在上下跳动。基本上形成了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三个强势区域市场“三足鼎立”的较量。而以前传统强势市场英国伦敦交易所,已经一早被挤出前五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沙特交易所突然“空降”到第二的位置,原因很简单,2019年全球最大的石油集团——沙特阿美在沙特交易所IPO,此次IPO募资256亿美元,成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IPO。

再往前看,实际上2018年香港联交所IPO募资总额已经位列全球第一位,总额约为2865亿港元(约等于367亿美元)。该数据在2019年增长至404亿美元,依然冠绝全球。2020年达到峰值512亿美元,虽然绝对值上去了,但排名降至第二,纳斯达克以578亿美元夺得榜首。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香港IPO募资总额降至456亿美元,低于2019年的水平,位列全球第四。可见,在过去的四年里,香港联交所新股IPO募资总额均处于全球重要市场的前列位置,其募资能力和上市地位持续坚挺。

IPO募资额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是对当地(或腹地)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资本市场的成熟度、资本流通的自由度等方面的综合叠加效应。不得不说,虽然香港地区近年经历了各种风雨,但是在祖国内地(经济腹地)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加持下,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的地位依然立于排头兵位置,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依然发挥作用。同时,内地(上交所、深交所)资本市场的活力也在显著提高。

 

四、内地企业是支撑香港IPO市场的重要来源

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按发行方地区划分的新股数量:


2020年一共有140个新股在香港实现IPO,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新股数量(104个)比例由2019年的60%上升14个百分点至74%,香港及澳门企业的新股数量相应下调11个百分点至16%。剩余的14个新股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国。从IPO募资额来看,比例更是夸张,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贡献达98%,约501亿美元。

2021年“偏科”现象更加明显,全年新股IPO数量为110个,而当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为96个,占全年的87%,香港及澳门的企业下降至9%,海外的仅剩下4%。从IPO募资额来看,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贡献达97%,约381亿美元。

对于香港IPO数据的“偏科”现象,我们的感受是悲喜参半。一方面说明内地企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且更乐意接受资本市场的挑战和洗礼,同时说明国内经济活力得到很好的刺激和释放。但是,另一方面,反映香港澳门地区的优质企业在减少,新股IPO的融资额及IPO数量,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值,都明显的下降。同样的,海外企业IPO的比例和绝对值也都下降,说明海外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意愿降低,则可能逐步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原因是多个因素的叠加,比如香港地区的稳定、美股新的SPAC政策等等,本文在该话题暂不展开。

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但是也担心长此以往,香港对海外其他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将可能影响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的认可度,最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基于各个维度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资本市场在经历着多层次、多维度的转变,虽然也有“闹心”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是向好的趋势在转变。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IPO数量和募资额确实在萎缩,这跟香港近两年受疫情反复而通关受阻有很直接的关系。比如笔者此前接触的已经处于辅导期拟到香港进行IPO的某些企业,因为通关影响了沟通和辅导的进度,企业方的信心有所影响。此类问题,服务方需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和服务方式来挽回企业的信心。

另外,港股的“偏科”现象也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一个国际性的资本市场、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国际化的包容、全球化的格局。为什么香港越来越缺乏对其他地区企业的吸引,根源在哪里?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推出什么样的创新政策?都值得深思。否则,逐步变成内地企业的小圈子,香港资本市场将可能走向萎靡。

从产业来看,国内新兴产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份额已经大幅度提升,一方面跟国内产业机构的转型显现的效果有关,另一方面跟香港联交所2018年的新政有很大的关系,吸引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科技公司前往香港,同时吸引了国际上热衷于生物科技和高科技标的的大资本,形成巨大的资本聚集效应。而由此衍生的市场机遇,将是我们开展跨境并购投资的最好时机。关于2018年的新政,后续以专题进行探讨。此外,中概股回归的市场机遇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捕捉的细分市场。从美股私有化回归港股,甚至回归A股,也由此衍生的从港股私有化回归A股,都可能挖掘到非常优质的标的,盈利效应将会非常显著。因此,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香港资本市场的各类动向,作一个敏锐的资本市场捕手。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