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股市新闻 >> 瑞士滑雪场雪崩:活在叙事之中

瑞士滑雪场雪崩:活在叙事之中

2021-03-28 22:32:20 来源: 浏览:1
    活在叙事之中
    
     收录于话题 #读书笔记 4个 小时候调皮,奶奶总会在走夜路的时候跟我说哪一棵树底下站着一只鬼,你要是再不听话,就把你送过去,这一招总是很有效。林正英的僵尸片、乡土中国里的有神论、长辈嘴里的鬼故事、庙里的八仙以及山上的坟墓,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叙事星座——那些我们无法解释的、神秘又带有点吓人的事件共同组成了这个星座,在星座下的我们一直受其影响。
    
    
    
    星星本来就是在宇宙中随机排列,偶然组合,但是人类从自己的心智出发将特定位置的星星划分为一类,并根据其排列形状给它们取名字:天鹅座,勺子一样的北斗七星,星座由此而来。因此“叙事星座”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有特定联系的叙事,在这个星座下,在这个语境里,一个叙事的可信度与其他叙事的可信度相关。相信这个叙事星座的人们会倾向于相信新加进来的且与这个星座里面原本就有的子叙事有一定联系的叙事,也就是说,新加进来的叙事因为其他的叙事而显得合理,这个合理是天然的,不需要更多的解释就能被原本的信徒所接受。从来没听说过树下会站着鬼怪的我,在第一次听到奶奶这么说的时候,就直接相信了。从来没到过中国的一些西方人,第一次听到BBC那样子说棉花,也直接相信了,因为他们一直活在那个叙事星座下,在那里中国的天气永远都是灰黄色的雾霾天。
    
    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还会将星座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比如基督徒将天鹅座称为“北十字星”,象征十字符号高悬在天空,媒体会选择性播报事实甚至直接造谣诽谤,因为他们在创造另一个叙事星座。当我们兴奋于、沉溺于杂乱信息的获取,也无形中将自己的大脑打开,信息奔涌而入,自身却不具备对应的辨别能力,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了。媒体就是现实世界的那个The Matrix,而终究只有少数人能做自己的The One。
    
    
    
    
    
    那么到底什么是叙事?叙事的关键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其影响力。叙事是“呈现或者解析一种情境或者一系列事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会反应并促成一种特定的观点或者一系列价值观”,叙事是“一种集体共情,一个社会的重要的公共信念”。在行为科学家眼里,迎面走来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信念+偏好”的结合体,就像一滴水在化学家眼里只是氢元素和氧元素一样。信念影响人的行为,信念也成了叙事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桥梁。
    
    
    
    叙事可能原本是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催孩子睡觉的爸妈感兴趣的东西,但是正是因为叙事开始越来越能改变集体行为,它吸引了经济学家的注意。我想它应该要能吸引我们每个人的注意。
    
    
    
    叙事大致通过以下几点前提条件改变集体行为:
    
    
    
    1)叙事本身能够激起情感共鸣,可以很轻松的在日常对话和社交媒体中传播;
    2)借鉴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想要传播需要保证传播率大于康复率,那么叙事的传播就要保证知道的人多于遗忘以及失去兴趣的人;
    3)叙事发生了交汇,“交汇”可以理解为一种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这里的每一点都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正是叙事如此难以捉摸的原因,它根本很难作为一个变量被纳入到严格的数理模型当中。
    
    
    
    首先是叙事本身的特点,它能不能激起情感共鸣谁也不知道,就像拍电影只有放映之后才可以说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电影。其次是叙事的传播,传播的媒介(商标,图腾)、方式和时间等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叙事的成功传播或许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变化使得其传播率远大于遗忘率。叙事的交汇则是一堆看似彼此各不相关的叙事在某个时间点产生了相似的经济效应,因此得以解释一场格外重大的经济时间的起因。
    
    
    为什么年前大家都知道抱团股估值过高,还要一个劲往里追?更悲伤的是学金融的人也不免如此。我想以后也应该把一些心理学作为必修课。
    
    
    在“打工不能财富自由,投资/睡后收入才可以”这个叙事星座下,还有一系列子叙事,这些闪闪发光的星星共同组成了这个星座,指引韭菜们走向虚幻的财富自由之路:分析师嘴里的核心资产、业绩消化估值、居民财富持续入市、A股长牛已经启动,媒体整天渲染的焦虑、一夜暴富、人均工资81万,连CFA证书都没有的财经自媒体达人(我还见过B站有一个小伙子每天将自己基金盈亏的截图发到自己号上,以此作为日更内容,也讲不出啥干货...),当然还有时代赋予它们的发达的社交媒体。他们本没有共谋,可是当身边的每个人都开始聊基金,都开始跃跃欲试,就应该知道这场共谋其实已经成功——一次典型的叙事交汇。也许不应该老盯着美债收益率升高,难道它降低了基金就一定可以涨回来吗?(当然希望可以哈哈哈哈哈)大叙事之下人们自我不自觉的开始不理性,就像现在有“底部已经出现“的叙事开始涌现,或许下一次叙事交汇已经开始在酝酿。
    
    
    概念来自《叙事经济学》,Robert J. Shiller的很有趣、文笔也很好的一本书!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