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股市新闻 >> 我是如何从哲学踏入金融的?(长文)

我是如何从哲学踏入金融的?(长文)

2022-04-18 10:10:20 来源: 浏览:1

我是如何从哲学踏入金融的?(长文)原创  孰至 MATURA  孰至 MATURA  2022-04-11 18:56:53

收录于话题

#财管秘籍


文|奥斯卡
编|孰至 MATURA

引言
写这一篇文章是很讽刺的。

21岁、气血方刚的我曾经批判社会:若“成功人士”(所谓的精英)均跑到金融领域讨饭吃的话,那么经济就不用发展了。试问谁愿意生产呢?

28岁,曾经脱口而出的“预言”化作一记耳光,狠狠的打在我的脸上。

然而我并不感到疼痛或羞耻,因为所谓的成熟、智慧,便是力所能及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并且一直生存下去。难道不是吗?

先不说我是不是精英,事实是,我确实是在金融业讨饭吃,而我的改变也着实明显…

......

爆炸吧学术!
2019年的一个傍晚,我踌躇满志的在大学里漫步;轻松、雀跃,那是温和的下午。

夕阳西下,远处清晰可见的码头,及以橘黄色为背景的海岸线至今历历在目。同样的景色,在学校的中央图书馆也能看见,只要到达够高的楼层的话。

许多人不曾像我一样探索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校舍。他们不知道连接计算机学院与商学院的“秘密通道”,更不知道下雨天该怎么绕到最近的车站。他们不知道学校的前身是医学院,也不知道母校早期时只有医学院与文学院。

那些忙碌的校友们,若不是在提高成绩,便是在实习,这是普遍在校生的主旋律。

大学生涯如此惬意,似乎只有哲学系的同学才能享受。什么是美?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神,祂存在吗?什么是知识,科学能信吗?权力的本质是什么?——诸如此类。

我可是尽量要把学费给“赚回来”的,比如我像游客一样浏览整个校区,再比如我上了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的选修课,科目横跨政治、法律、经济、语言、文学(通过交流)、历史、哲学、会计、金融、编程等。

虽然大家都觉得文学士好混,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只是体验了所谓的通识教育…

......

辗转来到毕业季,我居然比任何人都厌恶这所令人垂怜三尺的世界名校。是的,我真的很讨厌它。

我再也听不进去老师们的高谈阔论。学术、论证等,我几乎都不爱了,仿佛我对知识已然满足,我甚恨极了它们,唯独传授我中国哲学的教授除外。

求学二十余载,我感到最深刻的其中一点是什么?——自隋唐开始起草并普及于宋朝的“学而优则仕”这种现象,放在当今世界早已龃龉不堪,然而亚洲同胞却仍对“学而优则仕”保持虔诚、痴迷的态度。我很费解,则所废掉的科举,和今天的精英政治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从日本在80年代末能买下曼哈顿就能看出:中产的强大是很可怕的!

可是于中国和新加坡,其普遍现象是,学习考试后等成绩,成绩优则仕,成绩良则工,成绩中则商,成绩差则农。新加坡不务农,所以搞服务业。然而,脚跟前的世界却是由商(资本)和农(材料)主宰的,这种滑稽的现象再有意思不过了。

很难想象,到底是这种态度造就了当今高等学府的独特模式,还是高等学府的独特模式造就了当今的态度。

但我觉得人更应该看看脚跟前:坐飞机离不开波音、空客,打疫苗离不开辉瑞、莫德纳,以此类推。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不是什么伟大的哲学、文明之间的斗争,而是有饭吃与没有饭吃的问题。它不是深奥的民主与社会主义,而是实际生活模式的体现。很明显,生活中的问题需要采取实践,若硬要从学术上优化、解决许多本不存在的问题,那智慧、方案也只会残留在纸张、墨水里。

以致,学术就真的只是学术,学术界的斗争就只会留在学术界。可惜这个时代压根就不像是牛顿或爱因斯坦的时代,奇点还在遥远的未来。

我知道我不会回头,压根就没那个可能。所以,在我缅怀了那些碎片记忆后,学术的世界在静谧中悄悄的爆炸,并立即荡然无存。

......

论证与资本市场(主义)
有一种绝望,是对生平所受过的教育的一种完全否定;有一种寒冷,是找不到合适方向的迷惘。通识教育下的怪病,就是老是不知不觉的认为自己是废柴。

套用曾经风靡一时的关于耶鲁大学的校训: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以我对母校(NUS)及亚洲社会风气的观察,兴许母校的校训是:如果一个学生从新国大毕业时,居然没有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新国大教育最大的失败。——结论是,我还挺失败的。

于是我揣着口袋里仅有的技能——论证——并踏上新的旅途。教我中国哲学的老师说,这叫见解,是用“眼睛”将牛的角掰开并且观看里面的东西。

是的,有一种技能叫见解。

但我的论证方式也不完全像哲学系所教我的那样。我自认为只学了一半,而剩下的全凭经验。

我几乎笃定,有限的逻辑思维远远跟不上生活乃至世界的千变万化,更无法支撑内心的需求。

......?
 
让人“变节”的并不一定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可能是认知的进一步提升。

如何正确体验资本主义,以及其所覆盖的范围?那就是光着脚进入市场,并且细品那些穿了鞋的人给予你心灵上的摧残与践踏。与21岁不同的是,28岁的我可以光着屁股进入市场。我很荣幸。

想吃螃蟹就要先下海啊!

在资本市场里裸奔,它不一定励志,更多的时候,它让人萎靡。就像赌博,赢家往往不靠技术,而靠的是殷实的资本。你光有技术不够,你还得有钱!

但是,裸奔至少能看清谁是真正的大哥:法币与信用!——此衍生到美元与美国,或一篮子货币与对应国家的信用。但无论美国、美国体系是否正在衰败,它在我攥写文章时依然是佼佼者。

倘若进一步论证,人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想要和平改变世界,人还是需要按照现有的规则来。在我的世界里,按照规则便是积累资本,而最方便积累资本的地方就是金融业。像刘邦织草鞋那样,身边全是草,一手抓一根,慢慢的织,边哭边织,并且不停的交朋结友,盼望接近、甚至成为汉高祖的那一天。

绕了一大圈,那逃避资本主义不就好了吗?当一个佛系的人,或者躺平岂不美哉?

诚然,躺平是资本主义的绝对克星,但是躺平也是变相自杀。现实是,先死的往往是自己而非主义。既然这样,世界上是否存在着一个相对善良的环境?

可惜的是,我认为不但过去没有,而在我有生之年的未来也不会存在。

中国虽有中国的种种,但从论证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理,则如果社会关系——像法币一样——是充分必要的推动力,那么要想改变体制、人生,也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法币)。

我差点忘了,还有战争与革命,不过这是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事。

......

在特殊时期中实事求是
大规模疫情、小规模战争接踵而至,这是我切身感受过的第一次世界范围的巨大灾难。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还小,所以记忆模糊。而我通过交流、学习得知,这场疫情所带来的危害及损失——对于第一世界国家来说——是几代人所体验过最严重的灾难之一。无论是政治、经济,或者是对文化的冲击均如此。

纵使危难后将会是空前的发展,但是,如果依赖母校的那点东西,我准将饿死在沙滩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攥写文章时的过去几个月里,通胀以及粮食短缺的问题终于进入到了视野当中,从理论变为现实。随处可见的、暂时结业或倒闭的商家不说,于生活中,学校不再卖三文鱼,其成本从每公斤16新元提升至了25新元(涨幅~56.3%)。小贩还炒着不像样的、份量极少的茄子,吃的我无比心酸。

为了生存,大家不是在演绎“断舍离”,就是在偷工减料;无法找到有效需求,也无法强行生产(毕竟不像口罩)。这是死结!

与此同时,世界股市、俄罗斯卢布的非理性跳崖、攀升,以及各国对俄乌战争所采取的态度、所实施的制裁(SWIFT等),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动荡、未知,及不可知。

倘若以往在政治学、经济学原理课上还没学透的话,如今现实本身就证明了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国际组织只有打响屁的资格,国家才是最高权力单位,法币才是最佳权力载体(不然人家吃饱了撑着制裁你银行电讯系统啊?)。另外,阴谋论的空间其实不大,更多的应该是复杂环境下的取舍。还有,其实战争离老百姓并不远,断奶、断粮是分分钟的事。

通过以上可以得知,21世纪的世界运作机制是错综复杂的。表面上一套,暗地里另一套,学术崩塌,现实崩塌,兴许只有未来的历史才能揣测当今世界的一丝端倪。

在这样的窘迫下,一个裸奔的人要如何求存?——我想,哲学家的哲理应该不会太靠谱吧?

还是赶紧扯一块麻布裹一裹吧!

......

金融一家亲
同一个时空下却存在着异世界,在浩劫中发展、盈利,这就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既庞大又多样化,从房地产到金融资产,再到衍生品,各个分类市场都蓬荜生辉;当然也有亏大发的,毕竟资本市场在许多时候都是在对赌,则所谓的零和博弈。对了,还有银行这个特殊的行业。一切的一切都紧密相关。

保险业算是证券业的奶妈,但两者的盈利模式截然不同。虽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两者的方法论还是大相径庭的。保险是典型的买方(Buy side),而券商、投行则是典型的卖方(Sell side)。

保险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承保,次要收入来源是投资收益。券商则不同,其主要收入来源是证券交易本身(利润最高的是衍生品交易)。承保与证券交易截然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别。虽然当今世界几乎全民受保、全民炒股,但是保险更注重需求,而股票更注重要求。

25岁,友邦的某人通过领英找到我,希望我加入保险行业(需求行业)并成为财务顾问。我一开始是很懵的,哲学家哪见识过保险呀?幸好我是个好奇的人,深思熟虑后决定尝试,并且到现在一发不可收拾。只不过我最后没选择友邦,而是选了自认为前景更好的大东方。

于是,我开始利用所谓的见解,在金融业里混口饭吃。

我觉得于整个金融业,见解应该是除资本以外最重要的了。不能信口雌黄的说见解在哪里都最为重要,就好比在飞机维修领域,认真参照手册往往比独立见解更为可靠、实用,反过来在体制里也一样。

金融业之所以需要高水平的见解主要还是因为这是一个抽象的行业,而实体商品就只有钱(和信用)。一切的一切都跟钱和信用有关。钱的生意包括但不局限于存钱、取钱、买钱、卖钱、周转钱、借钱,诸如此类。
 
......
 
而在资本市场里,我反而认为参与为主,见解为辅,然后两者再相辅相成。比如,2019年炒比特币、特斯拉的人是不需要见解的,有钱买入就够了。然而,同样的人想要继续盈利则需要见解了。

企业层面,保险公司以分散资产类别来规避投资风险,同时还需要精准选择合适的债券以迎合现金流的需求,这与许多证券投资人的策略是截然不同的(证券投资者以谋利为第一动力)。有了持续收益,保险公司才敢承保年金等产品,而年金又是多数老百姓的退休保障,所以一环扣一环。

以致,如果金融业开始作乱,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亚于战争。从盈利模式到服务总纲,这为判断金融从业者的自我修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写在后面
30岁之前迷茫该怎么办?——结婚、买房,并计划开支,计划开支,计划开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结了婚、买了房就会有开支,也就会有动力和目标。

虽然婚不能为了结而结,但房一定能为了买而买。

在城市里干饭只不过是干饭人所需要做的事,但其宗旨还是以赚钱为目的。这是很显而易见的。然而许多人居然忽略这个事实。所以,实事求是干饭是硬道理。

所谓住房不炒是宏观经济的说辞,但官方和个体户有着相反的立场。对于个人来说,在一个独立的时间点上,不买房就是慢性自杀,毕竟你耗不过通胀啊。

新加坡算是住房市场的天堂了(穷人也买得起),但许多人依然不愿意去了解住房的重要性,也就不把买房当一回事,甚至是装作没这么一回事。

如果以上的都做了却还有精力的话,那剩下的一定是投资啊。这不用教啊。


......

虽然证券交易是必要的,但我依然坚信实体经济才是最充分的。没有实体经济,股市便失去了根本,而其他的一切也将随之而崩塌。引用《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一句名言: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题外话:我太爱丁元英这个角色了)。

我光着屁股在资本市场里摇摆,那是因为我敢、也不害臊,这便是自我讽刺的核心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同学就是怕害臊,也不敢裸奔。其实,失败不那么可怕,后悔才可怕。

我已经懒的吐槽高等学府之无用了,但是,文凭在亚洲社会中确实是权力的一种象征,无论它是鸡毛还是令箭,权力就是权力。或许这就是科举制度所残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则你读过书,你就是比较牛逼,而“秀才骂四方”就是这个理。

然而,不是秀才就没脸见人吗?读过书的蠢货自然不胜枚举。幸好如今的社会还是挺灵活的,比如以前我提到过关于利用无息学贷去炒股就是一个例子。这虽是歪主意,但它确实体现了制度漏洞,以及干饭人的各种潜在机会。

写在最后,金融业就应该(注意, “应该”是假设句,不是命令句)是实体经济的保姆、甚至是情人,而就不应该是实体经济的主人。这是我的一贯立场。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