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股市新闻 >> 绿色金融深度|银行相关业务展望及对银行股投资的影响【中泰银行戴志锋/邓美君/贾靖】

绿色金融深度|银行相关业务展望及对银行股投资的影响【中泰银行戴志锋/邓美君/贾靖】

2022-01-01 20:55:09 来源: 浏览:1
    绿色金融深度|银行相关业务展望及对银行股投资的影响【中泰银行戴志锋/邓美君/贾靖】
    
    投资要点
    目前的金融服务情况。1、融资规模:绿色信贷近15万亿;绿色债券1.62万亿。绿色贷款存量占比总贷款在7.8%。绿色债券余额占全市场存量债券比例1.3%。2、绿色信贷主要行业分布: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占比最高、36.3%;其次为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占比19.4%,二者合计占比55.8%。其中绿色交运中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交为主。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则主要投向风电和水电项目。银行看好的未来产业方向:最看好清洁能源产业,是目前各家银行的关注重点,认为未来主要的业务量会在这里体现。其次为节能环保产业,但相比清洁能源产业而言,相对会比较分散。碳减排技术在当前阶段布局有点早,需求可能更多出现在碳达峰以后、在实现碳中和的30年过程中会相对更多的涌现出来。交运项目中的铁路运输预计未来增长空间有限。3、主要服务客群:大中型国企、央企;户均授信规模在5500万元以上。4、市场竞争情况:大行在传统信贷和债券承销业务中市占率最高,有大客户优势、资金成本优势。股份行在表外融资有产品优势、机制灵活优势,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强。小银行目前参与度较低。5、绿色信贷投放存在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问题。相比较高收益的地产项目,绿色信贷的比价效应不算高。
    
    
    银行是怎么做绿色金融的。1、组织架构、考核与激励机制。组织架构:从总行-分行-支行层面自上而下成立专营机构。考核与激励机制。考核:设定KPI。激励机制:对绿色贷款项目新增经济资本占用给予倾斜。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给予优惠。对绿色信贷进行减值准备计提倾斜。2、怎么筛选客户:名单制管理、一票否决制。3、风险评估:除了信用风险评估,银行在投放绿色信贷的时候还会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风险。4、定价和风控情况。绿色信贷平均利率不高。公益属性较强,大企业居多,行业平均定价在4.4%左右。绿色贷款整体资产质量好于整体贷款。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33%。目前发行的绿色债券暂无违约。5、产品和服务。绿色贷款主要形式:流动资金、项目贷款、PPP模式和银团贷款等。担保品也在不断创新中:污水处理收费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其他的金融产品服务也在逐步丰富中:几家大型银行已经打造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贷款、债券、基金、租赁等方式,为绿色产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
    
    
    未来政策与空间测算。政策红利期长。目前低碳转型大部分行业还处在政策补贴推动期,需要市场化政策鼓励推动行业发展:减少资本占用,调低绿色资产的风险资本金计提比例等市场化政策激励银行加大授信。市场空间测算:1、市场空间在百万亿级别。未来30-40年,绿色资产复合增速能够维持在6.3%-8.2%的高增长。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显示,若要实现“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幅度比工业革命前不超过2℃”这一目标,2020-2050年的总投资需求将达127万亿元。2、主要产业投资机会:能源供应和交通。能源供应端清洁化,能源消费端电动化和氢能化是双碳目标的达成路径。为完成减排目标,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显示,在 2℃情景下,2020-2050年的总投资需求将达127万亿元,其中能源供应部门总投资需求最大、为99万亿元,占比在78%;其次为交通部门,总投资需求为17.6万亿元,占比14%。
    
    
    绿色金融对投资银行股的影响。1、能源革命推动经济转型,传统行业迎来供给侧改革,新兴行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有可能推动新一轮经济周期。2、规模能否平滑银行资产增速的下滑?中长期维度看,预计绿色资产更多是作为结构优化调整的产业体系补充,要完全替代房地产作为信用创造基础的可能性比较低。测算2060年绿色资产占比总贷款预计在20%左右。3、绿色金融未来能缓解资产质量的整体压力。 产业周期的切换会给银行带来资产质量边际压力的增加,但银行有时间换空间的消化能力,随着新产业的兴起,银行有盈余的利润去消化过去的包袱。另外,从系统性风险角度来看,银行体系的风险压力其实是在减弱的,随着新产业对资产结构的优化,经济的系统性压力是在减小的。4、绿色金融能提升银行个股的估值。新能源产业作为外生变量催化新的需求增长;但不会像上一轮地产周期迎来这么大的升幅。目前绿色金融还处在抢占市占率阶段,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还是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对该类群客户服务能力和风控能力。形成绿色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银行,更容易转型成功,估值会有明显提升空间。
    
    
    风险提示事件:经济下滑超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预测基于一定假设,企业可能由于经营不及预期等导致数据最终存在一定误差。
    
    正文分析
    一、银行做绿色金融的现状?
    1.1 市场规模:绿色信贷近15万亿;绿色债券1.62万亿
    绿色信贷是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产品。1、绿色贷款存量规模:截至2021年9月底,绿色信贷规模为14.78万亿元。2、存量余额占比总贷款在7.8%,占比较2018年的6%提升1.8个百分点。当前绿色信贷占总贷款的比例不算高。上市银行当前的授信结构情况:截至1H21,上市银行信贷投向基建、开发贷、按揭、非按揭零售贷款比例分别为27.2%、6.3%、26.4%和14.6%,合计占比74.5%(上市银行信贷占比行业整体70%左右,基本可反映行业情况)。绿色信贷每年新增投放在新增总贷款中比例平均在12.3%左右,投放占比不算很高。2019年、2020年、2021年1-9月绿色信贷分别比年初新增规模为1.99万亿、1.73万亿和2.83万亿元,占比新增总贷款分别为11.8%、8.8%和16.9%。3、存量余额同比增速27.9%,远高于总信贷增速,行业总信贷同比增11.9%,2021年行业整体开始发力。
    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信贷的绿色金融产品。1、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截至2021年9月底,绿色债券存量余额为1.62万亿元。2、占全市场存量债券比例1.3%。在债券市场的占比较低,也低于绿色信贷在信贷市场的占比。3、存量余额同比增速25.2%;每年净增规模相对平稳。绿色债券自2016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净增规模在2500亿,除去2019年和2020年,其余年份平稳在2000亿元左右,每年净增规模相对平稳。
    1.2 绿色资金主要行业投向:铁运和城轨为主,其次为风电水电
    1.2.1 绿色信贷:交通运输为主、其次为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
    绿色信贷结构: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占比最高、36.3%;其次为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占比19.4%,二者合计占比55.8%。其中绿色交运中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交为主,信贷投放占比22.3%和12.3%。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则主要投向风电和水电项目,分别占比5.7%和9.1%。这一信贷数据结构为2017年中银保监会基于21家主要银行绿色贷款数据统计所得。
    这几年信贷结构投向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是以交运和电力行业为主:1、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9月末,央行口径披露的数据,交运、仓储及邮政占比27.2%,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占比27.6%。2、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分别为47.3%和25.6%。
    上市银行信贷结构情况:1、与行业整体投向一致,绿色信贷主要投向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行业。截至2020年底,招行绿色贷款投向绿色交通运输项目比例为42.3%,浦发为20.8%。民生、宁波和苏农银行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行业的占比在55%以上(超行业47%的均值)。2、清洁能源产业项目预计还是集中在大型银行手上。从已有的股份行、城农商数据情况看,清洁能源产业占比大幅低于行业均值25.6%(民生14.4%、宁波7.2%、苏农0.5%;浦发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口径13.8%)。其中光伏、风电行业发展有波动性比较大的特征,国家政策的退坡、弃风弃电现象等。3、银行结合区域特色,在细分产业形成差异化特色。如浦发银行第二大投放行业是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而非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主要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这一战略重点,推出了“智慧城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和“地下综合管廊”金融服务方案。
    1.2.2 绿色债券:公用事业和工业为主,分别占比40%、49%
    绿色债券的融资主体以公用事业和工业为主,与信贷结构的交运、电力水利基本匹配。从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所处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除去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外,实业以公用事业和工业为主(工业主要是城投和交运等),二者分别占比为40%和49%,合计占比89%。反映目前绿色金融债券的融资主体还是公共事业、公共交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且以国有企业为主。
    1.2.3 银行看好的未来产业方向:清洁能源
    银行目前最看好清洁能源产业,是目前各家银行的关注重点,认为未来主要的业务量会在这里体现。1、从行业的商业模式角度看,产业链存在盈利的可持续性。从能源生产端的绿电(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到中游的锂电池储能,智能电网调度,特高压电能传输,再到下游的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都有着丰富的投资机会。2、从政策支持的方向看,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主要的手段;另碳减排支持工具跟清洁能源产业是高度重合的,清洁能源贷款占整体绿色贷款比例价值的含金量是最大的。其次为节能环保产业,但相比清洁能源产业而言,相对会比较分散,各行业都有分布。碳减排技术在当前阶段布局有点早,需求可能更多出现在碳达峰以后、在实现碳中和的30年过程中会相对更多的涌现出来,更多还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
    
    
    交运项目中的铁路运输预计未来增长空间有限。过去银行的信贷投放主力集中在交运(占比36.3%),其中铁路运输项目是大头、占比总绿色贷款22.3%,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部分地方的建设已经完成,未来这块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1.3 主要服务客群:大中型国企、央企;户均授信规模在5500万元以上
    从信贷投向和债券融资主体行业分布来看,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服务客群还是集中在大中型的央企、国企。我们计算了已披露相关数据的城农商行情况,户均授信规模在5500-6000万元/户,对应为中大型企业,预计国股行户均授信规模更高。具体数据看,截至2020年底,南京、宁波和无锡银行绿色贷款客户数分别为1230户、146户和67户,对应的户均授信规模分别为5485万元/户、6052万元/户和6004万元/户,户均授信规模比较接近,预计其定位客群主体相对接近。
    细分产业情况:银行信贷投放主力的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行业户均规模更高,在8300万元左右,基本印证银行在绿色信贷的主要服务客群为大中型企业。具体看宁波银行的细分产业户均授信情况: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绿色服务产业户均授信规模分别为8323万元、3654万元、2340万元、2.1亿元、2679万元和400万元(由于数据仅有一家,行业普及性仅供参考)。
    1.4 市场竞争情况
    绿色金融市场总体竞争格局:大行有大客户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在传统信贷和债券承销业务中市占率最高。股份行在表外融资有产品优势、机制灵活优势,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强。小银行目前参与度较低。
    1.4.1 大型银行在传统信贷和债券承销市占率最高
    绿色信贷:大行市占率最高;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与客群主体是央企、国企匹配,绿色贷款市占率最高的还是大型银行。1、大型银行单家绿色信贷规模体量在3000亿-2.2万亿之间。工行、建行和农行市占率最高。截至1H21,工行、建行和农行绿色信贷体量在1.5万亿以上,市占率分别为15.5%、11.3%和12.7%,合计占比39.4%,而三家银行总贷款的市占率为29.4%,绿色信贷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2、股份行单家绿色信贷规模在800亿-4200亿之间。股份行中市占率相对较高的银行是兴业、浦发和招行,体量在2000亿以上,市占率分别为3%、2%和1.7%。3、城商行体量在10亿-1300亿之间,各家发力情况差异较大。城商行则是江苏银行一枝独秀远超其他可比同业,规模体量在1200亿左右,市占率为0.9%。4、农商行绿色信贷规模较小,在5亿-40亿左右。
    各家发力情况:1、从先发优势,存量积累情况来看,大行中的工行和农行,股份行中的兴业和华夏,城商行中的南京和江苏,绿色贷款占比是相对比较高的,占比自身总贷款超9个百分点。2、今年发力较猛,投放规模较大的有大行中的工行、建行和农行,股份行中的兴业和华夏,城商行中的南京和江苏银行,绿色信贷今年上半年投放比例占今年新增的总贷款投放比例超17%,基本与存量积累优势匹配。
    
    绿色债券:上市银行绿债发行不多;大行承销市占率高
    绿色债券发行情况:上市银行总体绿色债券发行比例不算高,截至3Q21,上市银行合计存量绿色债券余额占比总绿色债券余额11%,大约有9.3%的存量绿色债券由非上市银行发行。其中发行规模比较大的银行有兴业、交行、工行和江苏银行,存量绿色债券余额分别为1000亿、200亿、101亿和100亿,市占率分别为6.2%、1.2%、0.6%和0.6%。
    绿色债券承销情况:上市银行在绿色债券的承销市占率在50%左右。承销规模比较大的还是大型银行,工农中建合计市占率达28.6%,承销规模分别为1230亿、1069亿、1215亿和1117亿。股份行中兴业、招行和浦发承销规模相对较大,市占率分别为2.9%、2.8%和2%,承销规模分别为470亿、453亿和329亿。城商行中则是宁波、南京、北京和杭州银行的承销规模较大,市占率分别为0.8%、0.7%、0.6%和0.6%,承销规模分别为126亿、107亿、104亿和99亿。
    1.4.2 股份行差异化打法:机制灵活,综合协同能力强
    股份行在绿色投融资总量中非信贷形式占比较高:股份行在传统表内贷款相对大行而言在客户和资金成本方面不具有比较强的优势,但股份行可以通过集团化经营,以银行为母公司的优势,协同能力更强,机制相对大行更灵活,在提供包括投行、子公司各类产品等,来满足绿色金融项目、客户投融资、顾问咨询等方面业务需求。根据已披露数据情况看,工行绿色信贷在其绿色投融资总量中占比高达98%,而浦发和兴业占比分别为53%和28%,即有很大部分绿色服务是通过租赁、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形式来进行的。
    股份行综合化服务案例: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的综合协同:母行发放项目贷款,子公司租赁提供采购项目融资,理财资金提供股权类融资等。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累计向苏州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提供 14 亿元项目贷款;与子公司浦银租赁联动,为新能源公交车采购项目提供合计 13 亿元融资;通过理财资金投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苏州高新国资实施轨道交通项目开展股权投资 40 亿元;通过资本市场为苏州轨交、苏州交投合计注册债券 55 亿元。
    
    1.4.3 中小银行目前参与度较低
    中小银行目前在绿色融资方面总体参与度较低: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中小银行在绿色信贷的市占率均低于其在总贷款中的市占率,绿色信贷投放参与度总体较低。这个主要由于绿色产业当前仍聚焦在基础设施类,包括铁路运输、城轨等行业,企业类型以央企、国企为主,信贷产品定价较低,中小银行普遍没法参与。而绿色产业链的中下游行业又处于大多处于初创期,企业的经营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绿色产业还另外包含了对环境风险的分析,对银行的总行管理能力、业务队伍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小银行目前在绿色信贷行业的投放积极性不算很高。
    
    
    案例-上海银行成都分行探索支持环保企业发展新模式:A 公司是一家科技型、环保型的工程设计及施工的中小企业,在该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现状下,成都分行根据市场调查、行业发展趋势等多维度的充分论证后将该企业作为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业务的首笔实践和尝试。突破传统思维,采取个人担保、担保公司担保、应收账款质押、法人持有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组合担保方式,给予首笔 4000 万元贷款支持,为后续企业 B 轮、C 轮融资创造了条件,目前该企业已进入 IPO 准备阶段,有望于 2021 年内于科创板上市(资料来源:《上海银行202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1.5 绿色信贷投放存在的问题:信息、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问题
    绿色金融从16年绿色金融元年发展至今,总体增速不算快(21年开始发力),同时个体间分化较大,原来有先发优势、较为重视的银行,增速较高,而很多中小银行目前总体的参与度仍然较低。从传统信贷业务思维拆解,目前的绿色信贷投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获客)、风险不对称(风险评估)、收益和成本不对称(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企业绿色融资需求难以及时获取;企业环保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前者影响银行的获客,后者影响银行的风险评估。银行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是实行一票否决制,但对于企业环境信息很难及时跟踪到,目前主要通过环保部门提供以及企业自行提供获取。银行难以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环保信息,贷前审查和风险评估难度较高。
    
    
    风险不对称:1、信用风险:初创期经营不确定性。银行总体参与度不高,尤其是中小银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其能服务的客群主要是中小企业,本身经营不确定要比国企央企高,叠加绿色信贷项目大部分属于创新型项目,在行业发展初期,经营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会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如达不到环保标准而停工停产等,对这类项目投放贷款会面临较高的风险。2、流动性风险:期限结构存在一定的错配。绿色项目相较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建设周期更长,银行提供绿色信贷支持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如果在后期项目无法得到期限足够长的资金支持,可能存在由流动性风险演化为信用风险的可能。我们梳理了目前存量的绿色债券期限结构情况,90%以上的债券期限是在3年及以上的,只有8.7%的债券期限是在3年以内。其中3-5年、5-10年和10年以上分别占比32%、27%和32%。
    收益和成本不对称。相比较高收益的地产项目,绿色信贷的比价效应不算高。我们计算了银行投放对公房地产和个人按揭贷款以及绿色信贷三类资产的比价情况,其中个人住房按揭在考虑税收、资本占用成本和信用成本后,收益率最高;而对比对公房地产贷款,绿色贷款调整后的收益率低了将近1个点(其中绿色贷款的信用成本假设也相对乐观,考虑主要是大型企业的情况)。
    二、银行目前是如何做绿色金融的
    2.1 组织架构、考核与激励机制
    组织架构:从总行-分行-支行层面自上而下成立专营机构。总行层面由高管层组成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分行层面由分行领导牵头组成绿色金融专项推动小组,负责协调和拓展业务。支行层面则是专人专项负责绿色金融工作。
    考核与激励机制。1、考核:在目标设定方面,将提高绿色信贷占比纳入年度信贷政策。在组织推动方面,将绿色金融业务目标纳入年度综合经营计划,并分解至各条线、各分行、各子公司。2、激励机制:对绿色贷款项目新增经济资本占用给予倾斜。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给予优惠。对绿色信贷进行减值准备计提倾斜。
    
    
    银行实践情况:
    建设银行:1、完善管理机制。在目标设定方面,将提高绿色信贷占比纳入年度信贷政策。在组织推动方面,将绿色金融业务目标纳入年度综合经营计划,并分解至各条线、各分行、各子公司。2、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资源倾斜保障力度,对绿色信贷相关领域业务增长需求予以优先支持。3、在督导检查方面,将绿色金融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纳入日常监测。4、在考核评价方面,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年度 KPI 考核体系,对绿色贷款项目新增经济资本占用给予倾斜,每年开展境内分行绿色金融推进情况评价。
    
    
    
    邮储银行:从绩效考核、产品创新、信贷规模、经济资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贷款定价、审查审批、内部审计、现场检查等方面,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大力支持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绿色建筑、节能环保 、绿色消费等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方面给予 10 个 BP 优惠,信贷规模优先满足绿色信贷投放需求,绿色贷款审查审批采用“绿色通道”。
    
    
    成都银行:继续对绿色信贷进行减值准备计提和经济资本分配系数考核倾斜。
    2.2 客户选择:名单制管理、一票否决制
    名单制管理、一票否决制。总行层面根据央行/银保监会的口径,制定相应的准入行业。分支机构结合总行的授信政策,参考企业名录,以及自身对当地企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将符合环保条件的企业纳入授信客户准入条件。
    2.3 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环境风险考虑
    除了信用风险评估,银行在投放绿色信贷的时候还会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于绿色金融的环境社会风险把控:1、从项目角度,项目端按照赤道原则管理,项目前会严格的履行赤道流程,对项目造成的环境社会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请第三方来来进行评估,最终做出决策;或者说有项目有潜在风险的话,要让企业出具行动计划,对潜在的风险按期整改完成后,才能发放贷款。2、从客户角度,如果有外部的政府机构对其有处罚,如环保、安全、职业病防控等方面的违法、违规以及涉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银行会采集数据,放在风险预警平台,供全行来使用,客户经理做项目时、审查员审项目时都会及时的看到这些信息。3、在授信政策上,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行业,有专门的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指标要求,如煤炭开采、冶金、化工、水电等是重点关注的。4、对绿色金融项目,也会要求企业不能涉及到某些负面舆情,或者有超标排污等违法违规的情况、政府部门对其环境信用评级很低等。
    银行实践案例:
    1、江苏银行搭建的客户ESG评级体系
    客户ESG评估模型搭建:强化非固定资产类融资业务的环境和与社会风险管理,经过近百家企业的调研,从100多项ESG指标中选取了37项指标,构建了江苏银行客户ESG评估模型,开发上线了专业客户ESG评级系统。ESG评估模型还可成为理财、信贷、债券等产品创新的重要赋能工具,并将随业务发展而不断完善。
    
    2、苏农银行的压力测试研究
    纺织行业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重要产业,同时也是苏农银行较为集中的授信领域。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纺织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企业面临停产风险。提高纺织行业信用风险防范能力,是提高机构识别和管理环境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为此,苏农银行针对纺织行业客户开展环境因素压力测试研究,通过环境压力测试研究,量化测量环境因素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提升银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2.4 定价和资产质量情况:定价水平不高;不良率低
    绿色信贷平均利率不高。行业由于公益属性较强,同时大企业居多,整体贷款定价水平不高,部分行业如清洁能源产业,是目前各家银行都在抢购的资产,竞争最激烈,整体定价水平呈现走低态势。从公开可获取的数据看:广发银行宁波分行表示2021年8月末,公司绿色企业加权平均出款利率仅3.59%,低于全部公司贷款加权平均出款利率96BP。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跟整体对公业务板块的资产定价水平相比而言,不分上下的,近几年的平均加权利率比对公业务的平均加权利率低零点几个BP(2020年对公贷款利率为4.4%)。苏农银行截至2020年底绿色贷款发放加权平均利率为4.4%,低于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94bp。
    绿色贷款整体资产质量好于整体贷款。1、由于客群以央企、国企为主,因而行业整体贷款不良率水平较低。根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截至2020年末,绿色不良贷款余额为390亿元,不良率为0.33%,比同期企业贷款不良率低1.65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2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绿色贷款不良率较低,为0.16%;东部地区不良率较低,为0.2%。大型和中型银行绿色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19%和0.39%,比年初下降0.37个和0.14个百分点。另2021年7月,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5年绿色信贷不良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我国整体不良率在2%左右上下浮动,但绿色信贷不良率,最低不到0.4%,最高仅为0.7%。
    2、绿色债券违约率:目前发行的绿色债券暂无违约。虽然有两个绿债发行主体在发行的其他债券上有违约,但在其发行的绿色债券目前都没有出现违约。
    2.5 产品和服务情况
    绿色贷款主要形式:流动资金、项目贷款、PPP模式和银团贷款等。贷款形式一般基于项目的现金流情况,资金需求规模、期限等进行选择。一般项目为公益属性,基本没有现金流,多采用PPP模式,由股东方进行担保。目前绿色金融产品以信贷产品为主,担保品也在不断创新中:探索运用污水处理收费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补充还款来源,提高项目综合性现金流覆盖比例。
    其他的金融产品服务也在逐步丰富中(绿色信贷规模近15万亿;绿色债券1.62万亿)。几家大型银行已经打造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如工行通过贷款、债券、基金、租赁等方式,为绿色产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建行综合运用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工具,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在逐渐适应绿色产业特点推出创新,如质押担保方式的创新;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开展业务等。
    三、未来绿色金融的政策与空间测算
    3.1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领导人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30年碳达峰即届时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3.2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要求
    3.2.1 政策推进脉络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不断推进中:从顶层框架设计,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到金融服务产品考核范围,以及相应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指标都在逐步完善中。2016年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元年,搭建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8年《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对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给了定量考核要求,并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纳入MPA考核。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明确了绿色产业的发展重点。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债券也纳入定量考核范围中。
    3.2.2 政策相关要求
    2021年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三大功能包括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为实现这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是着力点,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当前对绿色行业认定是两套监管体系。1、人民银行认定口径: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人民银行相应修订了《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根据该制度,人民银行口径的绿色贷款按用途划分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六大类。2、银保监会口径:2020年,银保监会在2013年出台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基础上,制定了《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将统计范围拓宽至表内外融资,其中,绿色信贷统计范围包含三部分,一是与生产、建设、经营有关的绿色信贷,二是与贸易有关的绿色信贷,三是与消费有关的绿色信贷。目前两个部门对于绿色贷款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核电纳入发改委绿色产业目录和人民银行绿色贷款统计制度,但未纳入银保监会绿色融资制度;而新能源整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绿色航运、客运铁路建设等产业及项目,则是纳入了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但未纳入发改委及人民银行相关目录。
    
    
    目前绿色金融服务的考核要求:定量指标权重80%,定性指标权重20%。1、定量考核要求。央行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考核业务范围包括境内绿色贷款和境内绿色债券。定量考核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份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同比增速、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总额占比4个指标,各自的权重为 25%,其中纵向指标的权重为 10%,横向指标权重为 15%。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考核(MPA),同时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另央行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金融机构评级工作,评级体系在存款保险风险评级、稳健性现场评估基础上充分吸收 MPA 的相关内容,评级结果运用于存保差别费率核准、MPA、货币政策工具、窗口指导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等方面,评级结果较差的机构应适用较高费率,并可对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早期纠正措施。
    2、定性考核要求。绿色金融评价定性得分由中国人民银行结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管理、风险控制等情况并根据定性指标体系确定。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执行国家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情况、绿色金融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内部权重分别为30%、40%和30%。
    3.3 未来绿色金融政策红利
    3.3.1当前政策激励机制
    市场化激励机制:1、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给予银行低成本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2、人民银行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纳入人民银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3、人民银行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4、其他部门未来可能还会通过财政贴息、担保机制、风险补偿等优惠措施,促进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主要内容:1、央行给银行的资金成本: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2、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3、可以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及操作方式:全国性金融机构,即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4、可以获得碳减排贷款的企业: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3.3.2需要更多的政策红利推动行业发展
    目前低碳转型大部分行业还处在政策补贴推动期,需要市场化政策鼓励推动行业发展:1、减少资本占用,调低绿色资产的风险资本金计提比例等市场化政策激励银行加大授信。2、央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期限要匹配项目周期。3、信贷资产作为再贷款抵押物流程的简化。
    
    
    绿色产业还未到商业化爆发阶段,具有投资周期长、现金流不稳定特征:绿色产业的企业/项目很多是公益性或者是准公益性质,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现金流不稳定、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问题,而银行授信非常注重现金流情况和经营稳健度,因此政策需要给予更多支持推动银行加大授信动力。从新能源发电和火电企业现金流情况看,火电企业整体现金流近几年稳定在1000亿左右;新能源发电企业现金流在低位有一定的波动。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还存在抵押品问题:过去支农支小再贷款抵押品主要是利率债,包括国债、央票、金融债等。目前信贷资产作为抵押品还是存在问题,需要在央行系统进行重新评级,还需要定期抽样检查,流程非常繁杂。合格抵押品规模的多少也是银行去申请再贷款的一个限制条件。
    3.3.3碳减排支持工具规模:结构性货币政策预计将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模式
    有观点认为未来碳减排支持信贷的增长空间有限: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属于央行的扩表行为,会受到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和结构的制约,再贷款的增量不存在大幅扩张空间。但我们认为央行近年在不断调整其资产负债表,预计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各类专项再贷款将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操作模式。过去的基础货币投放由外汇占款的被动投放、同时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主动约束,到创设MLF、SLF等货币工具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再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短中期的MLF资金置换为中长期的流动性资金。预计未来再贷款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相对MLF和降准等工具会带来的通胀和流动性预期干扰,再贷款工具可以绕过宽货币,实现直达实体经济,同时因为先贷后借,对特定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大。
    3.4市场空间展望:双碳政策预计带来100万亿+增量资金投资
    3.4.1市场空间:百万亿级别的增量赛道
    市场空间规模预计在百万亿级别;未来30-40年,绿色资产复合增速能够维持在6.3%-8.2%的高增长。1、百万亿级别的新增需求。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需要资金3.1万亿-3.6万亿;若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和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至少139万亿。而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显示,若要实现“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幅度比工业革命前不超过2℃”这一目标,2020-2050年的总投资需求将达127万亿元。2、基于上述假设,未来30-40年绿色资产的复合增速能够维持在6.3%-8.2%的高增长:根据2020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为13.3万亿计算,则截至2050年,新增绿色投资127万亿,绿色资产复合增速高达8.2%;截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新增投资139万亿,绿色资产复合增速仍有6.3%。
    3.4.2主要产业投资机会:能源供应和交通,资金需求分别为99万亿和17.6万亿
    双碳目标的达成路径:能源供应端清洁化,能源消费端电动化和氢能化。推动清洁能源应用是主要抓手,其次是储能、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的节能改造如热力管网改造、加强墙体隔热等。据CAIT、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五大部门。其中能源和工业部门占比最大,合计贡献了超过80%的碳排放。因此能源部门实现电力生产清洁化,发展氢能作为电力补充,同时提升储能技术以应对光伏风电的不稳定;工业和交通部门实现电动化、氢能化以及发力碳捕捉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
    具体部门实现路径。能源部门:推动发电侧能源转型,扩大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除发电外,加强天然气的补充能源作用的同时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方面,推动电化学储能等方面的应用,以应对光伏风电的不稳定。工业部门:与能源供应结构匹配,推动清洁能源发电、热电联产以及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从根本上降低工业自有发电、产热领域的碳排放。交通部门:通过提升电池技术和扩张充电基础设施实现新能源车总拥有成本的降低,加速氢燃料飞机的研发。
    能源部门是资金需求主体,资金需求占比78%;其次为交通部门、资金需求占比14%:为完成减排目标,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显示,在 2℃情景下,2020-2050年的总投资需求将达127万亿元,其中能源供应部门总投资需求最大、为99万亿元,占比在78%;其次为交通部门,总投资需求为17.6万亿元,占比14%。建筑和工业部门资金需求分别为7.9万亿和2.7万亿,占比总投资需求为6.2%和2.1%。
    四、绿色金融对投资银行股的影响
    4.1碳达峰、碳中和有可能推动新一轮周期
    能源革命推动经济转型,传统行业迎来供给侧改革,新兴行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有可能推动新一轮经济周期。从1980年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三轮周期。1980-1990年的农业经济周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起点,农村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这轮周期,中国基本解决了吃饭温饱问题。1990-2000年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乡镇经济启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小家电等快速发展。2000-2010年的重工业,以及2000年至今的房地产周期(房地产更为长周期)。伴随着城镇化,围绕着房地产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车道。2010年往后,重工业进入衰退期,地产也进入下行通道,中国这10年没有新的主导产业出现,经济增速呈现阶梯状下降。
    从几轮经济周期看,农业、制造业、重工业及房地产,无不是围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升级。基于此,在能源革命背景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主导产业将极大可能围绕新能源进行展开。而中国的银行作为商业性银行真正经历的周期则是2000年以后的重工业和地产周期,为此对于新能源周期可能对银行业的规模增长、资产质量压力影响,以及映射到投资面的估值变化情况,都将主要参照这一段经济周期。
    4.2规模能否平滑银行资产增速的下滑?
    短期维度看,明年绿色信贷可以托底房地产贷款增速下滑带来的资产缺口。测算结果:明年上市银行绿色信贷预计同比多增1.2万亿,房地产开发贷款预计较21年同比少增7400亿元,绿色信贷的增量可以弥补开发贷的缩量。逻辑假设:1、房地产开发贷款2022年预计同比增-10%。截至2021年9月,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0.02%,结合产业链调研情况,预计21年大概率维持在同比0增长左右。对明年增速的判断:中泰地产组《房地产行业定量测算框架》测算在施工规模下降,拿地意愿下行的背景下,建安投资与土地购臵费双重拖累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 2022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约 14.4 万亿,同比下降 3.2%。这里做较为悲观的底线测算,假设开发贷将同比下降10%。测算得上市银行22年开发贷全年新增-7402亿元,较2021年的0亿元新增量同比下降7402亿元。2、绿色信贷2022年预计同比增35%。从最新的数据看,截至2021年9月,行业整体绿色信贷同比增27.97%,预计21年全年大概率能实现同比30%。对明年增速判断: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下,银行对于明年绿色信贷增速目标均定的比今年高,我们假设行业22年同比增速达35%,则22年上市银行全年新增绿色信贷规模将达3.6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由此看,绿色信贷明年新增规模可以弥补开发贷的缩量,实现托底。
    中长期维度看,预计绿色资产更多是作为结构优化调整的产业体系补充,要完全替代房地产作为信用创造基础的可能性比较低。作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发改委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测算的未来40年,绿色投资增量资金需求将达130万亿的数据是准确的。判断逻辑:测算2060年绿色资产占比总贷款预计在20%左右,绿色资产仅仅作为结构优化调整的产业体系补充,还未能起到完全的主导作用。2020年和2021年银行业新增信贷规模为20万亿左右,用最保守的测算,假设未来40年,新增信贷规模都不扩张,每年增量均为20万亿,则截至2060年,银行业整体新增贷款累积将达800万亿,假设累积新增绿色投资为150万亿,则占比新增总贷款不到20%。另基于这个保守的假设,截至2060年,总信贷复合增速在4.1%,绿色资产复合增速在6.3%左右,增速是高于总贷款的。
    4.3绿色金融未来是否增加资产质量压力?
    产业周期的切换会给银行带来资产质量边际压力的增加,但银行有时间换空间的消化能力,随着新产业的兴起,银行有盈余的利润去消化过去的包袱。另外,从系统性风险角度来看,银行体系的风险压力其实是在减弱的,随着新产业对资产结构的优化,经济的系统性压力是在减小的。
    
    
    上一轮经济周期由制造业切换到重工业和房地产,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表现: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剧了银行的坏账压力,但通过时间换空间,银行业还是逐步出清了制造业的坏账包袱。1、信用创造基础由制造业逐步向基建地产转移。银行在2008年对于制造业的授信占比高达20.6%,在信用创造基础逐步往地产、土地财政模式切换过程中,截至1H21,制造业占比总贷款已降至9.3%。2、银根收紧背景下,制造业不良率从2012年开始提升。3、银行时间换空间,制造业不良率自2018年高点开始回落。
    本轮经济周期可能存在的风险:实体经济信用创造基础在向绿色低碳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市场认知和企业转型路径等变化的影响,将对一些转型中的企业以及非绿企业或产业带来一定的风险。1、对于转型的企业,从战略方向到管理架构、人员队伍、业务发展方式的调整,在整个经济动能转换的不过程中,会存在转型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
    
    
    2、对于褐色产业/企业,在能源绿色化进程中,其市场需求将会大幅下降,同时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购置碳排放额,财务上的体现就是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做了一套风险气候转型模型,对煤电行业进行分析,表明若金融机构继续给煤电行业进行贷款,发生贷款的不良概率将从现在 3%左右会上升到 10 年之后的 22%以上。这类产业风险有可能演化为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3、上一轮经济周期信用创造基础的地产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信用创造基础逐步往绿色资产转移过程中,规模较小的房地产企业、以及杠杆率较高的房企会有压力。但我们判断这轮出清不会像上一轮过剩产能出清引致的不良大面积爆发:上一轮过剩产能行业在供给大于需求背景下,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处于钢厂与终端客户分销环节的中间钢贸商,日常承担着钢铁业价格传导“蓄水池”的作用,在这次市场价格倒挂中,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及杠杆较高的钢贸商资金链断裂,随之而来的是银行收紧信贷,信用风险迅速演化加剧。而本轮小地产商的出清,关键点在于其商品价格——房价不会暴跌,在行业兼并重组演化下,并不会演化为产业链上大面积的风险爆发。
    融资结构和贷款结构更均衡,会使得系统性风险下降。过去20年,我国资本形成的引擎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资金主要流入基建、地产,随着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更加均衡,系统性风险会有所下降。金融政策、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经济转型不走地产基建投资拉动的“老路”,背后本质考核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直观的数据结果呈现就是直接融资占比的提升,制造业信贷增速的高增。
    4.4绿色金融能否提升银行个股的估值?
    在绿色金融发力下,银行板块会迎来估值修复,但不会像上一轮地产周期迎来这么大的升幅。经济可以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动力。新能源产业作为外生变量,催化创造人口增长之外的新消费需求。传统行业迎来供给侧改革。新兴行业迎来新的消费需求。另从以上银行盈利驱动因子的分析看,绿色金融虽然不会成为信用创造基础的主力,但一定程度能平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下降幅度,另外在这个增量市场会存在重新分割市场蛋糕,部分银行是可以迎来更高的规模增速。从资产质量的安全边际维度看,绿色资产可以优化行业资产结构,行业整体的系统性风险是在下降的,银行无疑可以迎来估值修复。
    4.5能够在新赛道跑出来的银行:先发优势与综合金融优势
    目前绿色金融还处在增量市场阶段,率先抢跑抢占市占率是银行的第一步。由于绿色产业产业链特点,预计未来在细分市场,每类银行都能找到自己的客户和机会,但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还是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客户服务能力,风控能力。绿色产业产业链特点:相比传统的地产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链条上下游联系更为紧密,如新能源车的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下游的整车生产制造。
    1、先发优势:顶层设计、产品创新、风控
    从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看,银行需要搭建顶层架构、涉及符合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董事会到管理层的职能确定,到总行、分行、支行的组织架构推进业务,以及服务客户过程中产品创设的灵活度,开展业务的贷前、贷中及贷后的风控,无一不是绿色金融落地的核心要素。
    
    
    
    顶层设计:战略的落地需要从顶层起构建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管理机制体制,从而确保各项具体战术的实施。只有从董事会、管理层对绿色金融形成统一的价值认识,逐步推进到公司内部形成一致共识,绿色金融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专门的绿色金融产品:很多绿色项目有比较强的特殊性,按照传统的授信思维很难对这类项目开展绿色金融服务,需要专门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相关基础设施和运营作为硬支撑。包括有相关专场的领导和支持团队。在赋能工具上,需要相应的金融科技实现信息可获得性和降低成本。以及最为重要的专门的绿色金融算法模型和评级/评分机制,有维度足够的数据库,以实现对风险的把控。
    目前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包括治理框架、战略目标等方面),对应的产品创新以及技术分析(包括碳足迹测算、气候环境风险分析等)等方面与实践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过去中小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深度绑定,以土地财政为主。银行的信贷也主要投向地产、基建以及当地相关的支柱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意味着银行的信贷资源要从原有的产业转向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一定程度可能引发存量贷款的违约风险暴露,同时进入新产业还要面临自身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产物服务体系的改革。
     案例-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体系架构:绿色信贷余额1200多亿
    组织架构:从总行到分行到支行,做了一个专门的绿色金融专营体系。总行层面,在战略委员会纳入管理范畴,以此成立以董事长为主任的绿色金融委员会,来统筹全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具体年度任务方案的实施。在绿色金融委员会下面配套由行长为组长的绿色金融小组。今年把绿色金融部从二级部升到一级部,意味着绿色金融是一个集团化的业务发展。分行层面,在对公条线设立了绿色金融团队。支行层面,在8个一级支行设立了9个绿色支行,支行是金融创新产品和模式的试验基地。
    
    
    产品创新:绿色金融的面非常广,但绿色金融发展在实际中会碰到很多具体市场上的问题。江苏银行产品创新主要围绕解决市场上的一些问题:随着全国绿色发展推进,有很多公益性项目融资需求,作为地方政府项目的抓手,地方政府要完成绿色考核发展目标,但这些公益性项目很多是没有现金流的,这些项目如何去融资是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公司做了一些尝试:开发了2个产品,一个是生态导向融资;一个是生态修复项目,尝试把它和耕地挂钩,从而解决项目本身没有现金流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无论是环保还是减碳领域,有很多技术服务类公司,公司对节能减排,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关键。但这些企业有的是技术、知识产权,是轻资产,没有其他更好的担保措施。对于这类企业的授信问题,公司比较典型是做法是和江苏省相关部门合作,推出基于风险分担的环保贷款。第三个是价格,很多绿色项目对价格要求很高。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支持资金,跟商业资金进行配套。比如财政局下面的清洁发展基金推出创新组合贷。同时公司还争取到江苏省财政厅部门对商业银行绿色授信的贴息。
    
    
    不仅关注业务拓展,更关注风险控制。绿色金融关注环境和社会风险,公司对这块是花了比较大的力气,从2017年到目前,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分为四个部分,战略层面,是采纳了联合国绿色可持续银行原则,在战略层面使公司业务发展整体战略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通过4年的时间,把薄弱环节逐一排除和整改。在行业授信政策层面,目前有17个细分行业,做了专门的行业授信政策,通过系统的行业分析,判断应该做哪些、不做哪些。业务层面,基于公司财务状况和资产现金流,采纳了赤道原则,开发了自己的信贷客户评级模型,可以实时对客户进行评级。信息披露,公司也做的比较早,2018年就按照中方要求框架进行披露。
    
    
    公司对绿色金融相关的技术研究非常重视。研究是决定一家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是否有优势的非常关键的因素。行业研究,确定在双碳大势下,所有机构都在碳减排,银行要在众多行业面前决定你要做哪些。另外一块是市场研究,在同业当中是什么样的位置,产品创新是否解决了市场的问题,解决效率如何等。第三块是风险研究,没有控制好风险,没有把握好系统性风险、环境社会风险,就不能说绿色金融做的很好,公司在这块是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2、综合金融的优势
    有综合金融优势的银行在服务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更具优势,可以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从而做到陪伴企业的成长,拥有更强的客户黏性。如初创期企业更适用投贷联动,成长扩张期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支持经营扩张,成熟期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撑产业链的发展等。
     案例-兴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银行为集团母公司的优势
    兴业银行的绿色综合金融服务走在市场领先位置:非信贷产品规模占比高达67.8%,远超行业均值。截至1H21,兴业银行表内外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 12,830 亿元。其中表内,绿色贷款4,127 亿元;绿色租赁业务融资规模384 亿元。表外,财富银行、投资银行落地首款聚利 ESG 私募产品,规模余额 7 亿元;绿色信托存续规模 519 亿元;绿色债券承销规模接近 160 亿元。
    顶层设计:董事会提出“寓义于利”的发展观,确立绿色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在总行成立赤道原则落实领导小组和绿色金融推动小组,配套政策资源和在体制机制上给予持续的支持,实现从开发单一绿色金融产品到逐步建成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专业组织架构的搭建:总行专业管理部门与分行专业经营部门相结合。在总行层面,兴业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部,分设6个团队——专业研究团队、产品创新团队、营销管理团队、项目评审团队、运营管理团队和品牌建设团队,负责总体上绿色金融业务产品创新设计、营销推动、品牌建设等,以及各事项的统筹、联动、协调。在分行层面,设立绿色金融分部或相关职能机构,配备专职绿色金融产品经理。
    
    
    配套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是加大考核力度,把绿色金融业务纳入对分行的综合经营考评中;另一方面是资源倾斜,在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每年均安排绿色信贷专项规模。每年在财务资源上加大投入,以支持和激励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客户建设、创新产品落地、重点项目投放等。在信贷审批上,对绿色金融项目安排绿色通道,实现绿色金融项目优先审批。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将自身绿色金融专业能力优势和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相结合,创新推出“环保贷”、“绿创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另兴业银行拥有作为集团母公司的优势,广泛调动各业务部门以及基金、租赁、信托等各领域子公司合力共同创新绿色金融,形成绿色金融多方位服务体系,为企业客户提供绿色投融资、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系列化绿色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客户推出低碳信用卡、绿色按揭贷款和绿色理财产品等个性化绿色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优势。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起较早,采用体制化的设计和安排,从公司治理,到内部的组织架构,再到配套的科技系统的开发。目前运用的绿色金融科技系统完全由兴业银行自主开发,目前已经进行了第三次的升级改版,最初的目标是为了完成绿色金融业务营销、管理等内部经营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线上化、高效化处理、解决国家标准,使得执行过程中,不因人为的专业能力问题出现偏差,不在绿色金融的识别上出现误判,以及主体资产的环境效益测算、内部的资源考核等问题。现在,系统逐步升级的过程中,已经慢慢的把产品研发、外部数据整合、加工、运用、同业合作、对外跟客户、政府之间等合作平台的对接等功能进行了融合。
    
    
    兴业银行自主研发的绿色金融业务“点绿成金”系统由绿色客户管理、绿色业务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绿色资产管理、赤道原则评审五大功能模块组成,突显五大亮点:
    自主研发环境效益测算模型 40 套,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相关几十个行业,适用范围广,实现对环境效益的精准评估。
    增设绿色资产管理模块,满足监管要求。系统可对人行绿色贷款、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资产等进行集中管理。
    首次引入人工智能 AI 模型。通过关键词识别、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显著提高绿色业务识别的及时性、准确性,可大幅加快人工作业效率。
    开发地理信息系统( GIS)模块。通过地图方式直观展示各机构绿色金融业绩,助力挖掘区域特色市场和业务潜力。
    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使用大数据技术和客户关系网络算法,采集和分析企业的大量运转数据,准实时分析和评估目标企业的社与环境风险,高效制定绿色金融客户沙盘。
    
    
    风险提示事件:经济下滑超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预测基于一定假设,企业可能由于经营不及预期等导致数据最终存在一定误差。
    中泰银行团队
    
    
    戴志锋(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7030004)CFA中泰金融组负责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获2020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三名、2018-2019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二名、2019-2020年水晶球银行最佳分析师第二名、2018年水晶球银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公募)、2018年保险资管最受欢迎银行分析师第一名。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通证券和东吴证券等,连续五年入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
    
    
    邓美君(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9050002)银行业分析师,南开大学本科、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17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
    
    
    贾靖(执业证书编号:S0740520120001) 银行业分析师,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硕士,2018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
    
    
    姚煜波银行业研究助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21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
    谢谢阅读
    欢迎关注我们
    传统借贷VS新型金融
    
    
    重要声明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基于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力求独立、客观和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但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可能会随时调整。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本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和金融产品等各种金融服务。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或个人可能在本报告公开发布之前已经使用或了解其中的信息。
    
    本报告版权归“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事先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终于看懂了医药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